2005年2月8日 星期二

開目抄講義 第8回:法華深恩──捍衛弘揚成佛大法的法華經行者!

開目抄講義 第8回:法華深恩──捍衛弘揚成佛大法的法華經行者!

內容︰
本回拜讀御文:
但世間之疑,我心之疑,胡為天之不助我也?諸天等之守護神,曾於佛前立有誓言!縱法華經行者賤如猿猴,但有號稱法華經行者,諸天應急急來護,以踐佛前之誓言,然不見其義,莫非我身竟非法華經行者乎?此疑也,於此書為最肝心,乃一期之大事,不憚辭費,強其疑而後為答。(御書221頁)

〈白話〉

此事非但是世間的疑問,連我自己也生疑心,為何諸天不助日蓮呢?諸天等的守護神曾在佛前立誓,必將守護法華經行者!縱使法華經行者是一隻猿猴,假如牠稱自己為法華經行者,諸天等應立即實踐曾於佛前所立下的誓願才對,然而卻不見其行動,難道我不是法華經行者嗎?這個疑問是本開目抄中最重要的關鍵所在,由於此疑問是日蓮畢生之大事,所以會在各處寫下此事,同時想藉此加強此疑問再一一作答。

〈本文〉

諸經之諸佛、菩薩、人天等,似以各自之諸經而成佛,實以法華經而得正覺也。釋迦諸佛之「眾生無邊」總願,皆於此經而得滿足,「今者已滿足」之文是也。予、思量事理,讀誦修行華嚴、觀經、大日經等之人,獲有諸經之佛、菩薩、天等之守護,無可置疑。但讀誦大日經、觀經等之行者等,若與法華經行者敵對,則諸經之佛、菩薩、天等亦將棄彼,轉而守護法華經行者也。(中略)日蓮案云:法華經二處三會,列座之日月等諸天,見得法華經行者出來,必如磁石吸鐵、水之映月,須臾來至,代行者受難,以踐佛前之誓言。然思及此,至今,日蓮未見垂護者,豈日蓮非法華經行者乎?是則須重校經文,以究我身之失矣!(御書234~235頁)

〈白話〉

綜合以上所說,諸經中所提到的諸佛、菩薩以及人界、天界等眾生,似乎是靠各自所信奉之諸經而成佛,其實都是因為法華經而獲得真悟。釋迦佛以及諸佛所立下的將拯救所有痛苦中的眾生此誓願,皆於法華經中得以成就。法華經方便品的「今者已滿足」之經文,就是指此事。由此可知,讀誦修行華嚴經、觀無量壽經、大日經等的人,皆會受到各自所奉修的經中的佛、菩薩、天等之守護,此事無可置疑。但是如果讀誦大日經、觀無量壽經等之行者,與法華經行者敵對,則佛、菩薩們應該會捨棄這些行者,轉而守護法華經行者。(中略)日蓮認為,於法華經二處三會列座的日天月天等的諸天,若看到法華經行者出現,理應如磁石吸鐵、水之映月般,立即前來代替行者受難,以期達成曾於佛前所立下的誓言。但至今,日蓮仍未見諸天來助,難道是因為日蓮並非法華經行者嗎?若是這樣,那麼日蓮必須重新檢視經文,以知自身錯誤之處!

講義

法華經行者的要件

本回之前,我們已經探討過日蓮大聖人身為「末法法華經行者」的境地。
略其大要就是,大聖人首先舉出身為末法法華經行者的第一個要件就是「誓願」。此「誓願」亦即,無論如何自己也要徹底堅信且向他人弘揚成佛之法的法華經。
接著提到的要件是「忍難」。也就是說,能貫徹誓願,堅忍一切大難的人,才可謂法華經行者。然而「忍難」,並非單指被動性的忍耐,而是指誓必克服且戰勝任何大難。
除了忍難以外,大聖人還舉出「慈悲」。 因為忍難的力量是源自慈悲。在奮起為救濟末法所有民眾的法華經行者其「慈悲」之前,任何大難也「祇如風前之塵」(御書249頁)。
此外,遵照經文實踐的法華經行者更舉出願兼於業(注1)為例,以闡示其「樂於」自願在惡世掃除各種苦難的境地。

「世間之疑」與「己心之疑」

「誓願」、「忍難」、「慈悲」、「欣喜」──大聖人能胸懷這種偉大境地,當然這是出自身為法華經行者的確信。
然而,大聖人先宣示此末法法華經行者的確信之後,再一一提示各「大疑問」。
「但世間之疑,我心之疑,胡為天之不助我也?……然不見其義,莫非我身竟非法華經行者乎?」(御書221頁)。
此文的意思也就是說,「諸天為何不守護法華經行者的日蓮大聖人呢?這些諸天善神難道不曾在佛前立誓,不管末法的法華經行者是何等人物,只要是修行法華經的人,就必定給予守護嗎?如今卻未見守護,難道大聖人不是法華經行者嗎?」。
這個「疑問」與執筆本抄的背景有密切關係。
那就是1271年(文永8年)9月12日的龍口法難,以及緊接其後的佐渡流罪,都是出自幕府計謀要對大聖人整個教團發動大鎮壓,導致許多門人也遭受迫害。其中有許多鎌倉的門人,因受到被沒收領地、驅逐和罰款等迫害而退轉。
「弟子等、檀那等中之怯懦者,大體或墮落、或有退轉之心」(御書1274頁),「千中九百九十九人墮之者」(御書940頁)。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聖人又四處遭世間指責,若日蓮真是法華經行者,為何未見受到諸天的守護呢?或許一些退轉的門人也懷有同樣疑問。即使留下來的門人,雖然依舊深信日蓮大聖人,奮戰到最後一刻,但卻無力反駁這些來自世間及退轉者的責難。相信有許多弟子也會在懊惱中,期望從佛法正確法理中獲得解答。
因此如何明確回答這些來自內外的疑問,這也將是消除萬人疑心,給予確信的首要條件。所以大聖人才會在本抄,大幅闡述如何掃除此疑雲。
文中大聖人曾說,此疑非但是「世間之疑」也是「己心之疑」。當然這不是指大聖人本身懷有迷惑、不信等的疑心。
世人與門人的疑問是,大聖人真的是法華經行者嗎?針對這個疑問,大聖人的胸中當然赫赫燃燒著本身就是末法法華經行者此確信。
那麼剩下應「解答的疑問」,那就是為何諸天善神沒有發揮加護法華經行者的作用?
可見大聖人所謂的「己心之疑」就是指,諸天善神為什麼沒有守護法華經行者的問題。
因此,懷疑大聖人是不是法華經行者的「世間之疑」,與諸天善神為何沒有發揮守護法華之作用的「己心之疑」──兩者是一體不可分割的問題。

「於此書為最肝心,乃一期之大事」

大聖人針對這一體兩面的問題教導說:「此疑也,於此書為最肝心,乃一期之大事」。也就是說,此疑正是「開目抄」的根幹,也是大聖人其鬥爭生涯中最重要大事。
只要能突破這塊深厚的疑雲,不但可見雲海之上的太陽赫赫顯照,大確信的晴空亦將呈現眼前。所以解決此疑,等於是通往「開顯人本尊」之道。因此大聖人才會說:「強其疑而後為答」──不如先加強疑心之後再作答。即是說,先透過釐清問題所在,再圖謀求真正的解決。
探討此文之後的本抄內容就可看出,大聖人試從兩方面來展開其如何增強「其疑」,以圖解決的論述。
第一是,闡明二乘、菩薩、天、人等,皆因法華經而蒙受得以成佛的「法華深恩」,然而卻未見出現守護大聖人,莫非大聖人不是法華經行者?如此刻意強調「世間之疑」(參見御書221~235頁)。
大聖人雖然在此文中強調疑問,其實卻是在論述「諸天善神守護」的本質。也就是闡釋,對「成佛之法」的法華經「報恩」,才能發揮守護法華經的力量。此外大聖人並闡示,所謂法華經行者的本質就是指,「修行成佛之法的人」。
第二點是,大聖人相繼探討了勸導菩薩要於佛滅後立誓弘通法華的寶塔品三箇鳳詔(注2),與教說凡夫成佛的提婆達多品二箇諫曉(注3),以及道出三類強敵的勸持品二十行之偈(注4)等等。透過這些探討,不僅得以顯示大聖人本身就是遵照法華經教示實踐(身讀法華經),同時也闡明(御書235~249頁)當今日本國充滿阻礙弘通成佛之法、法華經的「謗法醜面」(御書235頁)。
大聖人如此參照法華經的經文,確認本身乃法華經行者無疑,自然地加強了為何沒有受到諸天守護的「己心之疑」?
然後再從幾個觀點來回答有關「己心之疑」。詳細內容,待後探討。扼要來說,也就是說,諸天善神已經捨棄充滿謗法的國土,所以無法發揮守護的作用。
但這部分只是大體上的回答,真正的答案是這句以「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御書249頁)為始的大聖人大願。即是說,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諸天的加護,而是不管大難臨頭,也會貫徹大願,絕不放棄拯救謗法國土的人才是法華經行者。
透過第二個論述可得知,法華經行者是指「與背叛成佛之法的謗法惡徒奮戰的人」,所以會遇到大難。
並可知這種真正的法華經行者才會受到諸天的真正守護。有關這一點,想先詳細探討以上兩點論述中的第一點之後,再為講述。

二乘蒙受法華經之深恩

大聖人首先在第一個論述中明確指出,二乘以及菩薩、天、人等的眾生,皆蒙受了法華經的深恩。
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聽聞了法華經才得以成佛。為了報答法華經的大恩,才會在佛前立誓將守護修行法華經的人。因此大聖人認為他們理應在末法的法華經行者面前出現才對。
大聖人首先從「報恩」的重要性開始說起(御書221頁)。
報恩是為人的最高德目。相對之下,忘恩者必會脫離為人之道。人的真正光輝是閃耀在知恩報恩的行動中。
何況是身在法華經會座裡的二乘、菩薩、天等等,更不應忘記法華經的深恩。
大聖人首先所舉出理應知恩圖報的就是二乘。以此比對,徹底譴責二乘不能成佛的爾前權經,以及讓二乘得以實現成佛的法華經。
釋尊在法華經以前的經典,毫不客氣地嚴厲斥責聲聞界的人。大聖人淺顯比喻說,被釋尊於爾前經斥責不能成佛的迦葉尊者,其哭聲響徹了三千世界。
這是為了斬斷忘記「利他」,只為「利己」而活的這種二乘內心之無明,佛所發出的大慈悲之糾彈。
聲聞也因法華經而得「不死良藥」(御書221頁)。二乘不能成佛被視為佛道修行者的死路。然而到了法華經的二乘,則能超越灰身滅智(注5),獲得妙法智慧。這也等於是讓佛道修行者起死回生。所以法華經是為「不死良藥」。
到了法華經獲准成佛的四大聲聞(注6)因而立誓:「我們已經成了真正的聲聞」。也就是說二乘宣言,已經超越至今只是在表面上聽聞與膚淺理解佛的教導之立場,深入汲取佛的真正智慧,今後將作為真正的聲聞,致力讓一切眾生得以聽聞佛的教導。此宣言也意指,二乘已蘇生為菩薩。
二乘可說從一心只為求得脫離自身苦惱的狹窄世界,展翅飛向救濟一切眾生的天空,這也表示要與師共戰不二之誓。經文繼續強調說,即使再力圖報恩,也無法報答此佛的大恩。
因此,獲得能環視十方世界的佛眼與法眼之二乘,是不可能看不到娑婆世界的法華經行者。只要末法有出現法華經行者,即使要這些聖者穿越大火,也一定會趕來為守護法華經而戰。否則後五百歲廣宣流布的經文(注7)豈不成為謊言?
然而,為何這些二乘不守護正在蒙受大難的法華經行者?難道這些聲聞是與謗法者為伍的嗎?大聖人如此尖銳譴責,再三追究為何不見二乘前來守護,並以:「大疑愈不解」(御書225頁)作為結語。

菩薩、天、人蒙受的法華深恩

大聖人接著論述有關菩薩、天、人所蒙受的法華經之深恩(御書225頁)。
文中劃清了爾前經與法華經不同之處,更證明法華經教法乃成佛之法。
也就是說,大聖人舉出方便品的「十界互具」(注8),以及壽量品的「久遠實成」(注9)法門,以闡示由此法門而得以成佛的菩薩、天、人,蒙受法華經的恩有多深。
首先大聖人說,於爾前經出現的諸菩薩原本不是釋尊的弟子。
例如,聚集到華嚴經會座的菩薩們,原本於釋尊在菩提樹下初成道之前,就已經從十方佛土出現,並非釋尊的弟子。而且說,釋尊在爾前經並沒有教說比這些菩薩所說的法門更高的教導。
然而這些菩薩在聽聞法華經時,卻對釋尊合掌致敬,提出請求聽聞「具足之道」。
大聖人闡明,「具足之道」乃指十界互具的法理,也就是唯指南無妙法蓮華經。
「具者十界互具,足者一界有十界,當位具餘界,滿足之義也」(御書227頁)。
由於十界互具的法理,不僅讓十界各界皆可實現開顯佛界一事,也更明確顯示萬人皆能平等成佛的法理。針對方便品「欲令眾生,開佛知見」(御書227頁)的「眾生」兩字,大聖人說:「眾生是云舍利弗,眾生是云一闡提,眾生是云九法界」(御書227頁),如此明確表示,因具足之法而成佛的不只是二乘的舍利弗,還包括一闡提的所有九界眾生。
並且闡明,因為開啟了這條萬人成佛之道,釋尊才得以成就「眾生無邊誓願度」(注11),也讓所有菩薩以及諸天們得以聽聞且領會法華經的一念三千此無上法門。
光在這個階段,對菩薩而言,法華經已是無上之教導,何況壽量品道出了久遠實成之法門,更確定了菩薩蒙受法華經的深恩。
這也就是說,由於壽量品說出久遠實成的法門,而讓諸經的諸佛皆能獲得釋尊之分身的定位(御書231頁)。此時,諸佛弟子的菩薩們也就成了釋尊的弟子。
如此在壽量品裡,諸佛皆被久遠實成的佛統合起來,明確指出了久遠實成的釋尊正是一切指向成佛的菩薩之師佛。
久遠實成的佛,是指與「永恒妙法」一體的「永恒之佛」。而壽量品教說此佛就是實際存在的人、釋尊其本地,這也表示,宇宙根源法之永恒妙法的力量,是能顯現在人的生命中。
佛是指顯現出生命裡永恒妙法力量的人,佛也就是妙法蓮華經。此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本體、本佛。
在釋尊所說的一切經當中,只有在法華經壽量品,永恒的妙法作為「成佛種子」首次被顯現出來。
壽量品所說的佛是指佛的本體、妙法蓮華經。而此妙法蓮華經不僅是蘊含於萬人生命裡的生命之法,也是萬人得以成佛的種子。
就是因為成佛的種子秘沉在壽量品文底,所以壽量品才會勝於一切經。大聖人曾如此讚嘆壽量品:「一切經中如無此壽量品,則如天無日月、國無大王、山河無珠、人無魂魄」(御書232頁)。
這也是所有指向成佛的菩薩會感恩於法華經之原因。

一語道破:「有才能的畜生」

大聖人在世當時的諸宗,並不知道一切經當中,唯有壽量品所說的佛才應奉為成佛修行的本尊、佛。何止不知,甚至還有明知卻想隱瞞、歪曲事實的宗派。
末法將出現惡比丘,隱蓋正法,導致法華經的真實未能顯現,最後也讓諸宗迷失了其所應尊奉的本尊。
針對當時諸宗的本尊觀和成佛觀,尤其是不知壽量品所說的擁有成佛種子的根本佛一事,大聖人曾嚴厲破折,比喻為不知國王就是自己父親的王子,鄙視國王,誤認他人為王一樣。進而尖銳斥責不識壽量品之佛的諸宗,說它們就好像孩子「不知恩」不認父親,看起來好像懂得佛法,其實是「有才能的畜生」(御書233頁)。
總而言之,曾由於聽聞法華經而成佛的菩薩等,應如磁石吸鐵,水之映月般,為了守護法華經行者,立刻趕來達成自己曾在佛前所立下要守護法華經行者的誓言。理當如此,但為何至今仍未見出來守護大聖人?因此,大聖人以「豈日蓮非法華經行者乎?」(御書235頁)作為結論,加深其疑。
甚至說出:「是則須重校經文,以究我身之失矣!」(同上頁),繼續探討第二項「大疑」的論述。

本尊乃指法華經行者一身之當體

從第一個論述當中可知,大聖人會提到曾因法華經而得知成佛之法,以及成佛的二乘、菩薩等會守護法華,那是因為諸天善神守護的作用乃源自成佛之法的妙法之力。
換句話說,元品的法性(注12)會化為諸天善神而顯現。若是如此,則諸天善神將會捨棄充滿謗法的國土而去。然而,縱使是謗法惡世,只要守護妙法及弘揚妙法的法華經行者存在一天,諸天善神必將守護此人。
不管再惡的惡世,若知道有為佛法奮戰的人,必會想盡辦法找出來,守護到底。為佛法而戰的人,三世永遠必將沐浴在妙法下,成為與妙法一體的當體。
大聖人在論述二乘以及菩薩等的法華守護之功時,曾提示,何謂「行成佛之法的妙法者」;以及何謂「法華經行者」這個「與背叛妙法的謗法奮戰的人」。
於末法之時,唯有在法華經行者身上,才能顯現妙法。無論是方便品所闡述的「十界互具」,或是在壽量品因道出久遠實成之佛而指示的「妙法種子」也好,都是潛藏於法華經行者一身中。
因此,大聖人才會在「御義口傳」裡說:「本尊者,法華經行者一身之當體也」(御書794頁)。由此可見,能成為成佛修行之明鏡,以及指標的本尊是集於法華經行者一身。這也是大聖人會把諸天有無守護,以及自己是不是法華經行者等的問題視為「於此書為最肝心,乃一期之大事」(御書221頁)的理由,同時也是「開目抄」會被稱為「開顯人本尊」之書的原因。

(待續)

注1.【願兼於業】:自願承受業報。意指菩薩原本應可獲得佛道修行的清淨果報,卻為了拯救民?而棄之,自願立誓生於惡世,一邊與因為業而生於惡世的人們承擔相同的苦惱,一邊弘通妙法。出自妙樂大師的《法華文句記》,注釋法師品之文。

注2.【寶塔品的三箇鳳詔】: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有道:釋尊曾三度勸令大眾應於其滅後弘通法華經。
第一度,釋尊說,其將入滅,因此向大眾宣稱及勸告,要進行滅後弘通之付囑,以期令法流傳後世。
第二度,虛空會上,釋尊與多寶並座寶塔,十方諸佛、菩薩齊聚寶塔前,此乃宣示旨為令法久住。
第三度,釋尊特舉六難九易之說,以示要於其滅後受持法華經乃至難之事。

注3.【提婆達多品的二箇諫曉】: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有道:釋尊舉提婆達多(惡人)與龍女(女人)的成佛來顯示法華經的功力,以諫曉應於其滅後弘經。

注4.【勸持品二十行之偈】: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的偈文中的二十行漢譯偈文。文中提到菩薩們立誓,將於釋尊滅後堅忍三類強敵之大難弘通法華經。

注5.【灰身滅智】:將身燒成灰,消滅心智之意。小乘教認為,斷盡煩惱,使身心歸無才可進入二乘的最高果位、理想境地的無餘涅槃,但是大乘教批判,若身心皆滅,何能成佛。

注6.【四大聲聞】:指聽聞法華經譬喻品的說法之後,被保證將於未來成佛的四位聲聞。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慧命須菩提四位。

注7.【後五百歲廣宣流布的經文】:法華經藥王品第二十三的經文云:「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也」(法華經601頁)。

注8.【方便品的「十界互具」】:法華經方便品第二闡明,一切眾生皆具且得以開顯佛知見(佛界),並教說「十界互具」法門,謂象徵迷惘境涯的九界與悟得境涯的佛界互相具備。

注9.【壽量品的「久遠實成」】: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不僅闡明了「久遠實成」之法門,謂釋尊其實早於五百塵點劫的久遠之昔早已成道一事;並闡示諸佛是因此久遠之法而成佛,而諸菩薩也一直受此久遠之法的教化。

注10.【一闡提】:梵語icchantika的譯音。意指非但不求正法,執著錯誤之教導,反而抗拒、誹謗的人。由於抗拒、誹謗正法,導致死後墮入無間地獄。

注11.【眾生無邊誓願度】:意指要拯救陷於苦惱深淵的眾生。所有菩薩於開始從事佛道修行之際,所立下的四種宏大誓願、「四弘誓願」的第一項誓願。釋尊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也是因為教說闡明萬人成佛的法華經而得以成就。

注12.【元品的法性】:生命中原本具有的佛之究極悟得本性。亦指佛界、佛性。「治病抄」有云:「元品法性,顯為梵天、帝釋等」(御書1036頁)。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