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9日 星期三

開目抄講義 第7回:法華經行者──忍難與慈悲兼優的正法實踐者

開目抄講義 第7回:法華經行者──忍難與慈悲兼優的正法實踐者

內容︰
本回拜讀御文
夫以灸治加於小兒,必怨其母;投良藥於重病,必憂苦口。在世猶然,何況像末邊土乎!山山相重,波波相疊,難難相加,非非相積。(中略)今、末法之始二百餘年,「況滅度後」之兆,序入鬥諍,故非理現前,然、濁世之驗證無明君之召議,竟遭流罪,甚至危及身命。君之召議,竟遭流罪,甚至危及身命。(御書220頁)

〈白話〉

若以灸醫治小孩,小孩必會憎恨其母;若開良藥給重病者,患者絕對會因藥苦而抱怨。連釋尊在世時,也曾遭受眾多怨嫉。不用說是身處像法、末法,以及偏遠地方者!必將遭遇如眾山重疊、一波接一波般的苦難和是非。
(中略)如今已經進入末法二百餘年,誠如「況滅度後」之世的前兆,也由於時值鬥諍之世,強詞奪理之事橫行。又如證明時乃濁世,日蓮非但沒有被賦予一決正邪的機會,反而蒙受流罪,甚至危及性命。


「是則日蓮,於法華經之智解,雖不及天台、傳教千萬分之一,然於忍難、慈悲之事,雖甚惶恐,實優有之」(御書220頁)。

〈白話〉

日蓮理解法華經的智慧,雖不及天台、傳教萬分之一,但比起兩者,日蓮的忍難與慈悲卻遠遠勝之,想必人人對此事一定畏懼。

「我身與經文符合,蒙罪被刑,更當喜悅。例如小乘菩薩未斷惑,謂『願兼於業』,雖無心作罪,因見父母等墮地獄受大苦,遂造業,願墮地獄,以能同其苦為悅。今我亦復如此,現時之責雖是難堪,但念及得離未來惡道,變苦為悅」(御書221頁)。

〈白話〉

對照經文的預言,得知我本身之遭遇完全符合經文所言。因此我越是蒙難,越是喜悅。就像小乘經中尚未斷絕三惑的菩薩,說「願兼於業」。雖然無心犯罪,但由於目睹父母等墮地獄受大苦,便仿造同樣的業,自願墮地獄受苦,以能代替父母受苦為幸。日蓮也是如此。現在所遭受的迫害雖是難以忍受,但想到將來能因此脫離惡道,就心生喜悅。

講義

日蓮大聖人在立宗時,就已經預料會遭大難,但仍然深深立誓「此度,發強盛之菩提心,誓願決不退轉!」(御書218頁),要身為法華經行者而奮起。此事在上回的講義,已詳細探討過。
立宗之後,如大聖人所預料,其所面對的迫害也正如經文所言,大難接續不斷。
大聖人闡述:「說此法門,既已二十餘年,其間日日、月月、年年,禍難相尋。小難不知其數,大難凡四度」(同上頁)。

趕盡殺絕的迫害出自怨嫉

「大難凡四度」──不但危及大聖人性命,甚至危及大聖人其教團存亡的大難,從立宗起二十年間,就有四度。也就是松葉谷法難,伊豆流罪,小松原法難,以及龍口法難、佐渡流罪。
龍口法難、佐渡流罪是由當權者之手所發動的最大規模大難,大聖人本身也因此面臨斬首之刑。弟子檀那也被視為謀反者,甚至連只因為稍聞大聖人法門的人也被判重罪,其徹底迫害波及程度,可見一斑。
這些大難可說浮現了企圖置大聖人於死地,以及欲毀滅大聖人一門的迫害者其「邪惡意圖」及「殘暴本性」。
針對其他的難,大聖人說:「小難不知其數」。例如,惡口破罵、讒言、搔擾,以及門下被驅逐、罰款等等的迫害,可謂接連不斷,「不知其數」。顯見迫害者欲「趕盡殺絕的程度」。
大聖人如此先概括至今所遭受的難,再引用經、釋,來闡明這些迫害者的本質。
其本性也就是出自「怨嫉」。怨嫉意指,「敵視的感情」,如字面所示,是「怨恨」和「嫉妒」交加所產生的錯綜感情。
當時的佛教各派僧侶和檀那,不僅對於大聖人身為法華經行者,一生欲貫徹宣揚正法的姿態,心懷無比「嫉妒」。同時,也由於大聖人嚴格破折各派信仰的錯處,而畢露「怨恨」之心無遺。
大聖人於是引用法華經的「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法師品,注1)、「輕賤憎嫉」(譬喻品,注2),以及「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安樂行品,注3)等經文,闡明末法會發生迫害,其根本乃源自對法華經行者的「怨嫉」。
並舉出一些法華經、涅槃經經文所說的惡口罵詈、讒言、驅逐、流罪等等,出自「怨嫉」所發動的離間策謀,或直接施加暴力的陰險迫害樣相。
更引述天台、妙樂、傳教、東春等人所著的眾多釋文(注4) ,強調迫害乃生自「怨嫉」。
可見末法之時,會對法華經行者發動趕盡殺絕的迫害,那是因為迫害者的生命瀰漫著「怨嫉」。

元品無明激劇作祟的時代

怨嫉的根本就是源自對妙法無知與不信的「元品無明」(注5)。
在上次的講義也論述過,所謂末法就是指,瀰漫著對正法不信與謗法的社會。只要法華經行者一宣說正法,人們的元品無明就會產生惡鬼的作用。換句話說,也就是指「惡鬼入其身」(注6)的社會。
正如大聖人所言:「元品無明,顯為第六天魔王(注7)」(御書1036頁),無明的生命終將化為第六天魔王的作用。又如「惡鬼仇善人」(同上頁) 的教示,惡鬼入其身者,將迫害信奉正法的人。
大聖人並說:「日本全民皆怨恨日蓮。上自一人,下及萬民,皆生起前所未聞的瞋恚(憤怒)。這也是尚未斷絕淺薄的迷惑、見思惑之凡夫,所顯現出的最深迷惑、元品無明之樣相」(大意,御書1037頁)。
在此充滿謗法的末法,三障四魔必會比天台、傳教在世的時代更加競出。由於社會充滿謗法,所以無明會不斷作祟,進而強烈顯現貪瞋癡(注10)。因此會對教說與弘揚正法的法華經行者,產生強烈怨嫉。
有鑑於此,大聖人才會於「開目抄」教示:「夫以灸治加於小兒,必怨其母;投良藥於重病,必憂苦口」(御書220頁)。
這也表示,越是正確弘揚正法的法華經行者,越會激烈引發人們不信正法的心。
因此大聖人才會說:「魔不競出,焉知正法?」(御書1130頁)。

無小失卻遭眾難

  大慢者陷害正義者的方法就是用「讒言」。這種人為了逃避對話或法論,以及為了掩飾自己的虛偽,而選擇讒言、說謊的卑鄙手段。甚至不惜把正義者貼上「惡人」的標籤,加以中傷。
法華經勸持品曾提到,僭聖增上慢(注11)會向國王、大臣以及社會上的有力人士,捏造有關法華經行者的謠言。涅槃經也闡述,外道之徒曾向阿闍世王(注12)捏造與事實正相反的謠言,誣指釋尊為了貪圖利益而使用咒術等等,企圖誣告佛為「大惡人」。
如果是賢明的社會,當然會出現足以識破這類謊言的領導人。大聖人說,像法時代的天台、傳教雖然曾遭遇種種的難,但是最後由於國主皆能判斷是非,所以沒有遭受更進一步的迫害。
可是到了末法,社會由於被惡鬼入其身之僧歪曲了佛法,導致連領導人也失去了判斷善惡的能力和意志。因此大聖人會指國主等,「非理現前,然……無明君之召議」──竟然倒行逆施不合道理的政道,不給予大聖人公正辯解的機會,就片面判處流罪、死罪,施加迫害。
就奉行民主主義的現代而言,「無法辨別真實的國主」等於是縱容撒謊,旁觀謠言的社會自體。
不論任何謊言或謠言,如果皆置之不理,終將讓這些謊言或謠言沈澱在人心中,殘留下去。因此無法對抗謊言或謠言的社會,其精神必會導致衰退、扭曲。所以說,末法的廣宣流布,絕對必須依靠尖銳的言論戰,推翻人們的無明,徹底譴責破壞世人精神深處的謗法。唯有靠這種奮戰,才能挽回擁有健全精神的社會。
雖然在此僅舉謠言和讒言一例,總而言之,要想在本末倒置的社會伸張正義,是一件何其困難的事。越是訴說真實,迫害的風暴反而越增強。就像獨自在人人皆相信天動說的社會裡主張地動說一樣。
正義者將會遭受蠻橫無理的迫害,然而這也才是正義者的表徵。
大聖人曾提到身為末法法華經行者之條件,闡述:「既是甚彼之大難,而無纖毫小失,卻多度遭難之人,應知是滅後之法華經行者矣」(御書317頁)。
也就是說,法華經行者即使沒有犯下任何過失,大難也會蜂擁而至。其樣相正如「開目抄」所述:「山山相重,波波相疊,難難相加,非非相積」(御書220頁)。
大聖人早就知道會發生大難的結構,但仍然願作為法華經行者,一人奮起。即使歷經長達二十年的大鬥爭,仍然在流罪之地、佐渡,伸張正義,發出師子吼。

以忍難和慈悲的力量體現法

大聖人曾提到自己身為法華經行者的境地,闡述:「是則日蓮,於法華經之智解,雖不及天台、傳教千萬分之一,然於忍難、慈悲之事,雖甚惶恐,實優有之」(御書220頁)。
意指,比起理解法華經的智慧,即使天台與傳教較為優越,然而「忍難」與「慈悲」,大聖人則是遠勝兩者。
想在末法弘通,當然要對於法華經擁有「智解」,也就是說,有條有理地宣說教義乃為要事。大聖人自認論闡明法華經理論的功績是比不上天台、傳教,但並未因而否定理論的必要性。
然而比起理論更重要的是,如何於惡世末法與現實社會弘法,以及如何透過「忍難」與「慈悲」徹底拯救最受苦的民眾。
「忍難」與「慈悲」是表裡一體的。就是因為深懷救濟民眾的慈悲,所以忍難弘法的力量才能更勝一籌。
所謂「忍難」絕對不是指片面承受難的被動心態。末法是「惡」強的時代。也就是說,能除惡,並且能自覺必須喚醒人們之使命者,不管是誰,都需要備有要與難奮戰不懈的覺悟。而此覺悟的根本就是,要擁有絕不能讓末法民眾誤入謗法之道,這種如嚴父般的慈悲。胸懷這種嚴慈的愛心,才能直通救濟末法民眾之道。

願兼於業的喜悅信心

慈悲是忍難的原動力,忍難則是慈悲的證明。大聖人為了闡釋此事而提及「願兼於業」(注13)的法理。
大聖人在此闡明,其自身所遭受的大難,和菩薩為了救濟眾生而自願受苦的願兼於業法理是一樣的。並說,如同菩薩樂於代替眾生受苦一樣,自己現在雖然深受大難之苦,但一想到將來能因此脫離惡道,就倍感喜悅。
願兼於業才是自己的最愛這句金言,與本抄最後的結論部分,說法一致。
「日蓮之流罪,是今生之小苦,不足為嘆;後生得受大樂,斯足大悅!」(御書255頁)。
願兼於業可謂佛法的宿命轉換論之結論。直截地說,那也就是,「化宿命為使命」的人生觀。
人生當中所發生的事,必有其含意。應該去發現與找出其含意,這才是信仰佛法者的人生之道。沒有一件事是無意義的,任何宿命必有其深遠的含意。
這種想法不單是止於心態的層次。世界的變革也是始於一念的變革,這是佛法的不變法則。連宿命也要轉換為使命的堅強一念,將能大大轉換現實的世界。透過此一念的變革,不管任何苦難,也都能化為打造與鍛鍊自身生命的喜悅泉源。能化悲哀為創造的泉源,這才是信仰佛法者的人生。
以身作則教導這項人生的真髓就是,日蓮大聖人其身為「法華經行者」的言行舉止。
「奮戰心」就是直通「幸福」的大道。
在奮戰當中,才能鍛鍊生命,塑造真正富有創造性的生命。此外,無論遇到任何苦難,也能毫不動搖,貫徹對正法的信念者,必能步上三世永遠的幸福軌道。所謂一生成佛也就是指,如何在今生今世的人生中確立這條軌道。
成為「奮戰不息的正法實踐者」,這就是大聖人想透過法華經教導我們的最高為人準則。
只要擁有這種境地,難也必能成為造就人格的真正根基。秉持「魔不競出,焉知正法?」(御書1130頁)的覺悟,貫徹忍難的正法實踐者,不僅必能成為法妙的具體顯現者。同時也必能活在「難來以安樂意之可也」(御書783頁)、「大難來時,須信心強盛、更為喜悅也」(御書1524頁)的偉大境界中。
可見大聖人想透過「開目抄」嚴正告訴門下與日本全體民眾此境界,藉此開啟萬人的無明之眼。以及闡述何謂法華經行者的喜悅真髓。

(待續)

注1.「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法華經402頁)。

注2.「輕賤憎嫉」(同上251頁)。

注3.「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同上473頁)

注4.大聖人引用了天台大師的《法華文句》之文:「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妙樂大師的《法華文句記》之文:「障未除者為怨,不喜聞者名嫉」;以及傳教大師的《顯戒論》與《法華秀句》之文,智度法師的《法華文句東春》之文。

注5.【元品無明】:生命的根源無知。意指,無法相信與理解闡明究極真實之妙法的愚癡。

注6.【惡鬼入其身】:「惡鬼附入其人之身」。出自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之文(法華經446頁),教說惡鬼將附入各種人身,以迫害護持正法者。

注7.【第六天魔王】:住在欲界最上層的第六天,阻礙佛道修行的魔王。因能自在掌控支配欲界的眾生,故亦被稱為他化自在天王。

注8.【見思惑】:意指,由後天形成的思想或信條,以及與生俱來的感覺或感情所產生的迷惘、見惑之結合。屬於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當中,最表面性的迷惑,於佛道修行的初期階段,即可斷滅之迷惑

注9.【三障四魔】:阻礙佛道修行的三種障礙和四種魔。三障意指,煩惱障、業障、報障;四魔則指,煩惱魔、陰魔、死魔、天子魔。

注10.【貪瞋癡】:人最基本的煩惱,貪欲、憤怒、愚癡。亦稱三毒。

注11.【僭聖增上慢】:裝成一副聖人、賢人狀,博得世間尊敬,卻迫害法華經行者。法華經勸持品二十行之偈(法華經444頁)闡述,滅後惡世將出現迫害弘通法華經者。妙樂大師於《法華文句記》當中,將這些迫害者分為三類,俗眾增上慢(在家的迫害者)、道門增上慢(出家的迫害者)、僭聖增上慢。

注12.【阿闍世王】:釋尊在世至滅後時期,中印度摩訶陀國(Magadha)之王。由於受到與釋尊敵對的提婆達多的教唆,而幽禁皈依、外護釋尊的父王致死,自行登上王位。之後,灌酒於象,企圖踩死釋尊及其弟子未果。其後,因弒父之罪所惱,全身長滿大惡瘡(惡瘤)時,經大臣耆婆之勸,赴釋尊處,聞其說法而痊癒。

注13.【願兼於業】:自願承受業報。原本應可獲得佛道修行的清淨果報,卻為了拯救民眾而棄之,自我立下願生於惡世之誓願,一邊與因業而生於惡世的人們承擔相同的苦惱,一邊弘通妙法。出自妙樂大師的《法華文句記》,注釋法師品之文。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