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
本回拜讀御文 嘗一渧而識大海之鹹,見一華而知春訊,雖未渡萬里以入宋,雖未歷三年以朝靈山,雖未若龍樹之入龍宮,雖未若無著菩薩之會彌勒菩薩,雖未值二處三會,一代之勝劣可得而知之也。蛇知七日內之洪水,龍之眷屬故也。烏知年中之吉凶,前世之陰陽師故也。鳥有善飛之德,勝於人。 日蓮之知諸經勝劣,優於華嚴澄觀、三論嘉祥、法相慈恩、真言弘法,是繼跡於天台、傳教之故也。彼等諸人如不歸於天台、傳教,豈得免於謗法之失?當世日本國第一富者,日蓮是也。命奉法華經,名留後代。成大海之主,諸河神皆順之;於須彌山之王,眾山神能不從乎?辨得法華經之六難九易,雖不讀一切經,亦必順之矣!(御書240頁) 〈白話〉 舔一滴水便知大海的鹹味,見一朵花則應知報春曉。即使沒有走萬里路到宋國,即使沒有花三年時間前往靈鷲山,即使沒有像龍樹曾入龍宮,即使沒有像無著菩薩曾見過彌勒菩薩,即使沒有參與過法華經的二處三會,也能知曉釋尊畢生說過的經之勝劣。 蛇知七日以內會發生洪水,因為是龍的眷屬。烏鴉知曉一年的吉凶,因為過去世是陰陽師。就好像鳥比人善於飛。 日蓮知曉諸經之勝劣,是勝於華嚴宗的澄觀、三論宗的嘉祥、法相宗的慈恩、真言宗的弘法,那是因為敬重天台、傳教之業績。澄觀等人,若未歸依天台、傳教,難道能擺脫逃謗法之罪嗎? 就當今世間來說,日本國第一富翁,就是日蓮。日蓮要將生命奉獻給法華經,把名留給後世。若能成為大海之主,則諸河神必皆順從;如同須彌山之王,眾山神豈能不服?只要能認清法華經之六難九易,雖不讀一切經,也必定會跟隨日蓮! 〈注〉於御書208、234等頁提到,諸宗始祖由於從天台、傳教習得佛法而知尊崇法華經,所以表面上看似敵對,其實早已歸伏天台、傳教。 講義 奉佛意佛?掀起法戰 大聖人於「開目抄」對照法華經的經文,一一證明日蓮大聖人正是「末法法華經行者」。因此才會從法華經寶塔品第十一的「三箇?宣(諫?)」、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二箇諫曉」,以及勸持品第十三的二十行偈所說的「三類強敵」,依序進行考究。 首先寶塔品的「三箇?宣」是指,釋尊對聚集在法華經會座的菩薩們,提示三項應於釋尊滅後弘通法華經的觀點,並且三度勸導菩薩們應於佛滅後弘通法華經一事。有關此事,待後詳述。 其次,提婆達多品的「二箇諫曉」是指,該品道出「惡人成佛」以及「女人成佛」兩項法門。由於該品說出這兩項法門,使得應於釋尊滅後弘通成佛之法的法華經,與救濟出生於惡世的一切眾生此事,更為明確。 大聖人將此「三箇?宣」和「二箇諫曉」併稱為「五箇鳳詔」(御書241頁)。「鳳詔」的原意是「王言」、「王令」,但是大聖人在此引伸為「表示佛意的話」、「佛的命令」。因為於末法惡世弘通法華經乃「佛意」、「佛?」。 奉此佛意、佛?,勸持品提到,聚集在法華經會座的八十萬億那由佗之菩薩,立誓將於佛滅後弘通法華經。 眾所皆知,此誓言中提到了「三類強敵」。也就是說,菩薩們立誓,縱使遭受「三類強敵」的大迫害,也將於佛滅後為弘通法華經而邁進。 大聖人一一對照這些經文之下,才證明自身就是末法的法華經行者。 還有透過這些經文可明確得知,在充滿謗法的末法,唯有敢與謗法惡勢力奮戰的人,才可謂法華經行者。換句話說,奉持法華經所說的佛意佛?,秉持大難必至的覺悟,決心要為弘通法華經奮戰到底的人,才是法華經行者。 此事在「如說修行抄」有如下簡潔闡示。 「際此時刻,日蓮蒙受佛?,出生此土,亦時之不祥乎!然、法王宣旨既不容乖背,是祇有任彼經文,而起權實二教之爭……」(御書524頁)。 〈白話〉值此惡世末法之時,日蓮蒙受佛?,誕生此國土。或可說是沒有時的運氣,但由於法王之佛的命令不可有違,因此唯有按照經文所言,掀起權實二教之戰(注1)。 大聖人會說「時之不祥」,當然不是在感嘆不幸生於惡世,而是道出「要與時代邪惡奮戰」的覺悟。 既未見諸天善神守護,又蒙受大難的大聖人,難道不是法華經行者嗎?──這也是當時世人以及門生對大聖人生起的疑問。針對這個疑問大聖人答說,雖然自覺到會遇上大難,仍願掀起「權實二教之戰」,此正是法華經所說的法華經行者。 不是等待接受苦難,而是承受佛意自願掀起法戰。這種人生正是大聖人在「開目抄」想對門生教導的真髓。 學會正是為了奉遵廣宣流布此佛意佛?而掀起覺悟之戰的團體。所以參與此戰的人,等於是奉佛意而活,也等於是在實踐如來行(注2),所以學會員能體現佛所悟得的妙法無量功德。 寶塔品的三箇?宣 如前所述,大聖人於本抄引用了寶塔品的「三箇?宣」(御書235~236頁)。 第一箇?宣是釋尊先宣言,其將對在佛滅後的娑婆世界弘通法華經者「咐囑」,然後再勸導菩薩們說說將於佛滅後弘通的誓言。 也就是說,釋尊先表明其「咐囑之意」,再勸導菩薩們要於其滅後弘通妙法。 從寶塔品開始道出的虛空會整個儀式,就是一項為了要將法華弘通使命託付地涌菩薩的儀式。 第二箇?宣釋尊先闡示,使十方諸佛、全宇宙的佛聚集娑婆世界的法華經會座的目的,就是要於娑婆世界「令法久住」,然後呼籲諸佛宣誓要於佛滅後弘通法華經。 即是說,於娑婆世界令法久住乃「全宇宙的佛所肩負的佛意」,是如此重要的事。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不能成佛,那麼就等於無法讓悟得萬人成佛之法,以及弘揚此法的佛之奮鬥獲得成就。 第三箇?宣則是先教說「六難九易」(注3),再闡示在佛滅後弘通是難中之難事,然後命令菩薩們要立大願,宣誓要於佛滅後弘通。 佛自身所立的教判 大聖人在「三箇?宣」當中,特別詳細論述第三箇?宣所說的「六難九易」,為的是要判斷諸經到底是屬於佛滅後應弘揚的「六難」教義?還是屬於「九易」的低淺教義?也就是先分清諸經教義,以作「教判」的考據(注4)。 也就是說,釋尊之所以會先教說六難九易,再勸導菩薩們要於其滅後弘通法華經,那是因為法華經才是能拯救佛滅後的惡世眾生之最殊勝教義。 如「開目抄」前半所述,法華經壽量品文底有秘沉著凡夫成佛的要法,也就是真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法門。所以說法華經是最殊勝的經典。 傳教大師曾在「法華秀句」(注5)針對六難九易的意義闡述:「淺易深難,乃釋迦之所判。去淺就深,乃丈夫之心」。 可見釋尊會教說六難九易,那是為了教導,弘揚低淺的教義是很簡單,弘揚高深的教義卻很難。釋尊本身透過六難九易判定,法華經乃高深教導,諸經則是低淺教導,也就是作了教判。傳教大師將此事稱為,「淺易深難乃釋迦之所判也」。 法華經以外的諸經,皆是佛為了配合九界眾生之意而說的隨他意之經,所以易信易解,然而法華經則是佛本身闡述其佛界的隨自意之經,所以難信難解。 傳教大師更說:「去淺就深乃丈夫之心」。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釋尊會說出六難九易,並勸導菩薩們應於佛滅後弘通,那是為了闡示「要捨棄低淺教導,弘揚法華經」此佛意。 所謂「丈夫」是指「調御丈夫」(注6),也就是佛,所以說「丈夫之心」是指「佛心」、「佛意」。因此,於佛滅後弘教時,去易信易解的低淺教導,就難信難解的高深法華經,乃是佛意。 由此可見,法華經第一乃佛自身所立的教判。因此於釋尊滅後應遵從佛這項教判,捨去諸經,受持且弘揚第一的法華經,這才是體現佛意的菩薩所應實踐的事。 不知所對的諸宗教判 大聖人在引用「三箇?宣」的經文之後說,「此經文之心,明在眼前」(御書236頁)。可見「三箇?宣」明確道出佛意,就像太陽在晴空中赫赫顯照,任誰都清楚可見。可是對心懷執著、不軌者而言,卻如遮眼望天,看不見太陽。 因此大聖人才會闡明那些各自立下代表性教判的華言、法相、三論、真言等「四宗元祖」(注7),是如何以不正的眼光在看法華經。 諸宗元祖為何會立下錯誤的教判?大聖人指摘說,這是因為不知道「所對」(注8),也就是比較的對象。 換句話說,諸宗雖各自認為其所依據的經典乃最高教義,但並未表明是一切經中最殊勝的教導。因為這些經只是在限定的範圍內,自稱是最高的教義而已。 相形之下,法華經正如法師品所說的「已今當」(注10),被視為是釋尊所說的一切經當中最殊勝的教義。 「已今當」是指已經說過的、現在說的、未來將說的一切經典,而法師品更明確教說,在一切經中,法華經是最難信難解的。 如上所述,相對於一切經,法華經不但是最難信難解,也是最深之法,所以釋尊才會教說六難九易。 如果各宗忽視此事,光以其經典所說的其經乃最殊勝的部分作為依據,結果只會留下違背佛之本意的體系。 況且諸宗的末裔僧侶,更分不清諸經的勝劣,不知法理。針對這種愚蠢現象,大聖人強烈破折說:「不知教之深淺,則不辨理之深淺」(御書240頁)。 也就是說,如果無法分清佛親自判定的「六難九易」、「已今當」,又不知道教義的深淺,當然無法分辨隱含在教義裡的法理深淺。 「當世日本國第一富者」 反過來看,能知道何謂六難九易,就能知道教義的深淺,進而分辨出法理的深淺,這也是日蓮大聖人的立場。 因此大聖人說,其本身知曉諸經的勝劣,遠勝過華嚴的澄觀、三論的嘉祥、法相的慈恩、真言的弘法(注11)。 能夠分辨六難九易,就知道教義的深淺,也等於實踐「六難」所教示的,如何於一生貫徹受持、弘通法華經。沒有經過實踐的教判等等,只是觀念的遊戲。大聖人其本身就是遵照法華經的心,不惜身命的奮戰,所以敢斷言必能名留後代。因此「當世日本國第一富者,日蓮是也」(御書240頁),這句金言乃是出自此偉大境界。 沒有比身讀最勝經典法華經的精神更豐裕的。 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創價學會員,也必能分享如此偉大境界。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日蓮大聖人儘管在被處佐渡流罪當中,仍然以「日本國第一富者」為豪。 「我等雖流人也身心共悅!」(御書1412頁)。 「雖是流人,猶不勝喜悅!」(御書1431頁)。 可見不管任何權力或大難,也絕對無法壓抑日蓮大聖人的偉大生命。縱使墮入何種地獄,也無法束縛佛的生命。 而想實現此偉大生命要諦,就要如「命奉法華經,名留後代」(御書240頁)此言,從事不惜身命的實踐。若歸依法華經,胸中的妙法蓮華經就能綻放,自身的生命也能散發光芒。大聖人將這種身讀六難九易的人生,比喻為如「大海之主」、「須彌山(注12)之王」。 也就是說,如同眾河神會順從「大海之主」,眾山神會聽從「須彌山之王」一樣,身讀六難九易者乃佛法之王。而也因為能體現一切經源的壽量文底妙法,並弘揚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人,才能成為悟得佛教究極法理的存在。 就深的「勇者之心」 「就深」意指,首先以自己為主體,勇敢奮起為廣宣流布而戰。 當今現代,真正貫徹這場最艱難之戰的就是創價學會、SGI(國際創價學會)。 學會同志自從草創期以來,儘管飽受謾罵、批評、中傷,還是心想救這些人,讓這些人能幸福,如此鼓起勇氣訴說信心的偉大,以及學會的正義。 身在只為自己,不顧他人的自私自利、無慈悲的時代裡,同志們仍然虔誠祈求友人的幸福,以及但求區域、社會的繁榮,一心為廣宣流布奔波。 正如「六難」所言,學會同志秉持「於惡世宣說法華經」;「即使為了一個人,也要宣說法華經」;「渴求聽聞法華經的意義」這種勇氣、信念與求道的尊貴行動,日復一日地實踐「六難」。 這種為廣宣流布而戰的「勇者之心」,必將化為「丈夫之心」、「佛心」。創價學會就是歸功於持有「佛心」的各個尊貴同志之奮戰,才能開創史無前例的世界廣宣流布時代。 若從人生的觀點來看,「淺」就是指惰性、安逸、膽怯。勇敢破除這種惰弱心態,成就「深邃的信念」與「深邃的偉大人格」,這就是「丈夫之心」。 是要「就淺」還是要「就深」?──這種生命的掙扎,不知每天會發生多少次。 人生如戰場。因此要戰勝懦弱的心,以信心為根本,抱著「要更成長!」、「更前進!」、「必勝!」的信念,勇敢奮起。能貫徹這種「深邃的人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人生勝利者。這也是我們每天認真信心、學會活動的目的。 (待續) 注1.【權實二教之戰】:權教與實教之戰。釋尊所說的真實大乘教、法華經是為實教,而為了道出實教,一時之便所說的爾前大乘、小乘教則屬權教。相對於奉權教各種導為憑依的諸宗,群起反抗、敵對實教,自立謗法教義,日蓮大聖人則是展開破折權教的言論戰。 注2.【如來行】:意指,如來(佛)救濟世人的實踐。法華經法師品云:「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法華經396頁)。 注3.【六難九易】:六難是指,應於佛滅後的?世中:?宣說法華經;?書寫法華經及勸他人也書寫;?珍惜片刻讀誦法華經;?即使為了一個人,也要宣說法華經;?聽聞法華經,並詢問其義;?受持法華經。 九易則指:?宣說法華經以外的無數經典;?手舉須彌山,擲往他方無數佛土;?用腳趾撥動大千世界,遠擲他國;?滔滔不絕地宣說無數的余經;?握?空、天空,四處遊行;?把大地置於腳指甲上,昇至梵天;?背著乾草過大火,也不會著火;?演說八萬四千法門,讓聽眾獲得六通;?讓無數眾生獲得阿羅漢位,且具備六神通。雖說九易,但事事皆為難中之難事,然而比起要於佛滅後的末法受持、弘通法華經,仍屬易事。 注4.【教判】:判別諸經所說之教導的高低、深淺。 注5.【「法華秀句」】:傳教大師最澄於821年(弘仁12年)所著。書中舉出法華十勝法理,闡示法華經乃勝於諸經,並以此破折當時盛行的法相、三論、華嚴、真言等邪義。 注6.【調御丈夫】:諸經論中所說的佛十號之一。意指,如技高的調教師一樣,能巧妙教化引導眾生的人。 注7.【「四宗元祖」】:本抄舉出:華嚴宗的杜順、智儼、法藏、澄觀等;法相宗的玄奘、慈恩等;三論宗的吉藏等;真言宗的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日本的真言宗弘法(空海);以破折其邪義。 注8.【所對】:比較時所採用的對象。《法華取要抄》教說,各經雖皆說其經乃第一,然而大聖人卻說:「所詮,見其所對,乃可辨各經之勝劣」(御書352頁)。 注9.例如金光明經云:「是諸經王」;密嚴經云:「一切經最勝」;華嚴經云:「能信是法為甚難」。這些經都只是在一定時期或對某對告眾所說的諸經中,自我標榜最為殊勝而已。 注10.法師品云:「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法華經382頁)。 注11.【華嚴澄觀、三論嘉祥、法相慈恩、真言弘法】:華嚴宗的澄觀等是「華嚴經與法華經是在六難之內,雖名為二經,所說法門乃至所詮之理皆同」(御書236頁)。三論宗的嘉祥等是「般若經與法華經名異體同,二經一法也」(御書236頁) 。法相宗的慈恩等是「深密經與法華經同是唯識法門,乃第三時之教,在六難之內」(御書236頁)。日本的真言宗的弘法等是「大日經不在六難九易之內,大日經在釋迦所說一切經之外,乃法身之大日如來所說」(御書236頁)。 注12.【須彌山】:在古印度的世界觀當中,被視為聳立在世界中心的高山。 |
2005年2月22日 星期二
開目抄講義 第9回:六難九易──去淺就深乃丈夫之心
開目抄講義 第9回:六難九易──去淺就深乃丈夫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