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
本回御文 日本國中知此者,祇日蓮一人而已。 一言說此者,必將招來父母、兄弟、師匠甚至國主之王難。不說,又似有失慈悲,思維二邊俱難,合法華經、涅槃經以觀之,不說,今生雖無事,後世必墮無間地獄;說之,三障四魔必然競起。知之矣。二邊之中,應說者也!然俟王難等出來時而退轉,不如自始即斷此念,踟躕之間,忽憶及寶塔品之六難九易。如我等之小力者,雖能投擲須彌山;如我等之無通者,雖能負乾草過劫火而不燒;如我等之無智者,雖能記誦恆沙諸經,而在末代持法華經之一句一偈則甚為難也,正是說此。此度,發強盛之菩提心,誓願決不退轉!(御書218頁) 白話 於日本國中知道(各種佛教的教導皆是謗法之說,是誘導人們墮惡道的惡緣)此事者,唯有日蓮一人而已。 只要說出一句有關此事的話,必遭來父母、兄弟、師匠甚至國主的非難。若不說,又等於沒慈悲。左思右慮要不要說,然而對照法華經、涅槃經等經文所言,知道若不說,即使今生無事,後世也必墮無間地獄;若說,則三障四魔必然出現。在這兩者之中,應選擇說。可是,如果因遇到國主所施加之難等而退轉的話,那不如從一開始就斷此念;正在猶豫不決時,忽然想起寶塔品的六難九易。「像我們這種力量微薄之人,即使能投擲須彌山;像我們這種無神通力之人,即使能背著乾草過劫火而不被燒;像我們這種無智之人,即使能記得如恆河砂般多的諸經,然而想在末法受持法華經一句一偈,則甚為困難」,正是這個道理。我這次將發起強盛的求道心,誓願決不退轉! 講義 「精神力量」能鍛鍊一個人,使他變得堅強,人格高尚。而堅定不移的「哲學」與「信念」,能塑造一個人的偉大風格。 《開目抄》可謂是一部道出「最深邃的哲學」與「最堅強的信念」之作。 「最深的哲學」是指,開目抄闡明了救濟全人類的最高慈悲法理,也就是凡夫成佛此大法。日蓮大聖人洞察出被認為無常的凡夫其生命裡所常住的妙法,並且為每一個人確立了如何顯現此妙法力量之方法。我們在此可學習到這門能為全人類帶來真正希望與勇氣的最深遂的哲學。 「最強的信念」是指,不管任何障魔競起,也立誓要宣弘此救濟全人類之大法,對廣宣流布的偉大信念。當然其根本在於要擁有珍惜大法的心,同時也要擁有願與苦惱者同苦,以及關懷他人所擁有的無限潛能之大慈悲。 本抄前半闡明了何謂末法流布與民眾救濟之法的文底大法、事之一念三千。有關其大綱在上回已經探討過。 後半則是闡明誰才是真正弘揚此大法的法華經行者。 也就是說,本抄先闡明成佛的根本「法」之後,再把焦點轉移到弘揚此法的「人」。 大聖人在本抄後半的開頭闡述「立宗時」所立下的「誓願」,也就是自己為什麼會想為末法流布而奮起。由此可見,「誓願」對末法流布而言,是何等重要。 謗法=無法相信人能成佛的無明 末法的廣宣流布有多麼困難,有關這一點大聖人於本抄指出:「於末法能受持正法者,如爪上之土少,然而謗法者,卻如十方國土之土多。因犯世間罪而墮惡道者,雖如爪上土般少,但因佛法而墮惡道者,卻如十方之土般多。何況,僧、尼墮惡道者更是多於在家人」(大意,御書217頁)。 末法是一個污濁的時代,不僅人們的機根惡劣,僧尼也非常墮落。這些問題姑且不談,但是若要探討末法弘通正法的難度為何遠超過正像二時(注1)的本質,就一定得談「謗法」問題。 所謂「謗法」就是「誹謗正法」之意。其根源在於對正法的「不信」。「正法」是指,闡述萬人皆能成佛的法華經。萬人皆能成佛,也就是意指自己也能成佛。 但此事很令人難以置信。因為許多人認為,佛是遠離人間的遙遠存在。懷有這種古老權威主義的宗教觀和信仰觀的人,是很難相信法華經此正法所說的,人人都能成佛。 而且就現實的人生經驗來看,也很難相信自己也能成佛。尤其是當在現實人生中碰到苦境時,更是無法相信如此痛苦的自己竟然也能成佛。 反觀,人在一帆風順時,總會認為「自己已經很幸福了,成不成佛都沒關係」。總而言之,很少人會相信正法的。 就是因為很難相信萬人皆能成佛,所以很多人寧願相信宣講遠離人世的神佛權威主義宗教,或者追隨自稱介於神佛與人之間的聖職者。 在被這種宗教觀與信仰觀支配下的社會中,若出現想為萬人成佛而奮戰的法華經行者,那些相信既成宗教觀的人反而會越固執己見,進而憎恨與迫害在實踐真實佛法的法華經行者。 例如法華經勸持品所言,三類強敵曾揶揄法華經行者說:「汝等皆是佛?」(注2)。因此可見,迫害法華經行者的根源在於對教說萬人成佛的正法,產生不信與謗法。 小乘教和權大乘教都將釋尊化為特別的存在,不是主張人是無法像釋尊一樣,就是教說例如阿彌陀佛或大日如來(注3)般脫離人間的佛。奉這些教導為歸依的宗派,將誕生在正法和像法時代,以宣揚遠離人間的佛來強化其權威主義。 進入末法之後,人們由於不懂法華經的真義,導致誤信權威主義宗教的想法更加束縛民眾,造成被仰賴遠離人間的神佛力量的信仰觀所支配。因此人們對自宗的執著心日益強盛,導致衍生「以小乘制大乘,以權教破實教法華經」這種本末倒置的想法。也就是說,誹謗法華的佛教宗派,四處橫行。 這些宗派終於成為惡緣,衍生眾多不信法華、誹謗法華的人,最後導致所謂「因信奉佛教而墮入惡道者,如十方之土多」的嚴重事態。佛法原本是為了救濟人民而說的。可是人民卻因為相信錯誤的佛教而墮入惡道。這就是末法的「法滅」樣相。 大聖人就是為了要救濟身在這種末法法滅時代的人們,而一人奮起。 因此大聖人才能徹底識破潛伏在佛教諸派裡的魔性。大聖人在本抄述說其作為法華經行者一人奮起時所立下的誓願之前,先以「惡鬼入其身」(注4)來嚴格道破淪為謗法的教導,以及令人墮入惡道的諸宗魔性(注4)。 惡鬼入其身的高僧乃謗法元凶 大聖人於本抄指出,惡鬼是指附在像似已悟得佛法的高僧身上,欺騙民眾。也就是說,惡鬼會附於社會上有精神影響力的強者身上,蒙蔽大眾墮入惡道。 但這並不是說,釋尊所說的爾前教法本身是謗法。問題是在於那些執著爾前教法,並且惡用及誹謗法華經的惡人,這種人才是謗法的元凶。 更進一步說,必須克服民眾這種支持謗法僧的無明生命,才能在末法弘通正法。 誠如大聖人所言:「元品無明,顯為第六天魔王也」(御書1036頁),第六天魔王的本質就是盤踞在人人生命中的元品無明(注5)。若要驅除萬人身中的無明陰霾,則必須採取毅然的態度面對惡緣與惡知識,加以破除。因此教導對惡緣與惡知識絕不可「疏忽」,「要識破」,「要奮戰」的教導,才是佛教的正統教導。 進入末法二百餘年,唯一能識破那些惡鬼入其身的惡僧本質者,就是日蓮大聖人。 若敢在正義蕩然失存的時代呼籲回歸真實,則圖謀欺騙民眾之徒,將惟恐被揭穿假面具,而對法華經行者施加迫害。而這些受騙的民眾,也將因為無法正視受騙的自己,而想遠離正義之士,進而惡口相向、怨恨嫉妒,最後加以迫害。 謗法蔓延的社會,必會淪為主張鎮壓疾呼真實的法華經行者的社會。 日蓮大聖人早已知曉此事,然而為了民眾,決意一人奮起。此事從大聖人在立宗宣言前曾深思熟慮,以及進行壯烈的精神鬥爭中可得知。 大聖人曾於開目抄回憶當時深思的心情(參照首頁御文)。 我確信大聖人在本御文中所吐露的崇高精神軌跡,應刻劃在人類精神青史。 因立誓願而一人奮起 「日本國中知此者,祇日蓮一人而已」──知曉全國充滿謗法惡緣的,唯獨大聖人一人。 對照法華經和涅槃經等經文可知,若對人們道出全國已充滿謗法此事實,三障四魔必然競起。此外,從經文亦可得知,若不說,則將因無慈悲而使自己於後生必墮無間地獄無疑。大聖人在猶豫不決時,遵照經文所言下了結論,選擇「應說出」。 是要勇於面對波浪承受困難,還是要選擇沈淪苦惱深淵,兩者相較之下,大聖人決心要勇於面對困難,積極挑戰。 想在末法弘通正法,至為艱難。因為權力露出獠牙施加大鎮壓時所引發的魔性風暴,將對精神與肉體帶來難以想像的打擊。 知悉道出萬人成佛之正法的大聖人,正因為深深洞察出人的佛性,才能識破阻礙正法的魔性之可怕。 因而闡述:「然俟王難等出來時而退轉,不如自始即斷此念,踟躕之間」。 也就是說,若一遇到洶湧波濤就想折返,那麼一開始就不應該出航。如果知道會遇到魔性肆虐而退轉的話,那麼大可打消想說出的念頭。可見魔的蠢動有多麼激烈,大聖人才會在立宗宣言之前,不斷反復思索。 當然大聖人所指的「會惟恐退轉而作罷」,那並非出自膽怯與懦弱。就是因為徹底知道要挑戰的對象此魔性本質,才會認真思索要完全破除瀰漫全宇宙的魔軍之危險性。真實的勇者,才會如此認真思索。 又雖說是「踟躕之間」,其實大聖人卻是絲毫不為所動,於內心已展開壯烈的精神鬥爭。 此時在不斷掙扎的年輕大聖人心中所浮現的,就是法華經寶塔品的「六難九易」(注6)。 「六難九易」是釋尊為了規勸菩薩要立誓於其滅後弘通正法而說的。 「九易」的九種「易事」意指,「手舉須彌山擲往他方無數佛土上」,或是「背著乾草過大火,也不會著火」等等,可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難事。 但比起這些難事更難的「六難」,就是指要在佛滅後受持弘通法華經之難。釋尊先如此明言,然後再勸導菩薩們立誓陳述於佛滅後,願克服一切苦難為弘通法華而邁進的「誓言」。 接著「開目抄」更舉出「寶塔品三箇鳳詔」(注7),引以為勸。 也就是說,希望能於佛滅後弘通法華乃三世諸佛的誓願。因為佛深知這是至難之事,才會對後繼的菩薩們呼籲「應挑戰」。 六難九易可謂「佛意」的表現方式。佛先明確闡示於其滅後弘通法華乃至難之事,再儼然勸導菩薩「立誓」。 這也是佛儼然在對末法的法華經行者發出信息說,只要立「誓」,並且確立對法華經的信,則沒有克服不了的難。 在此想探討大聖人舉出「九易」中的三個譬喻。大聖人特意引用「如我等之小力者」,「如我等之無通者」,「如我等之無智者」的表現方式來強調自己是凡夫。 可見大聖人滿懷著希望強調,不管本身沒有肉體的力量,或沒有神通力,甚至沒有智慧也好,任何人只要擁有堅定的誓願,與佛共進,就能湧現無限的力量、勇氣與智慧,克服一切大難。 即使是沒有力量的凡夫,若能在這個惡世中立下誓願,貫徹信心,就能從自身的生命深處湧現佛界力量,克服苦難,變革自己。 反過來說,即使是「大力」者、「神通力」者或「智慧」者,也很難成就本身的生命變革。 佛教的誓願本義 表明上述心境之後,大聖人終於要立下「誓願」。 「此度,發強盛之菩提心,誓願決不退轉!」 所謂「菩提心」就是指,追求菩提(佛的悟得)的心。「強盛之菩提心」意指,無論如何也要追求成佛的心,這也是菩薩的誓願。 大乘菩薩原本把立「四弘誓願」(注8)視為菩薩的根本條件。亦即主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量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項廣大誓願。 話說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裡所說的「佛之誓願」,可謂此「菩薩四大誓願」的原形。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華經291頁)。 就整體而言,這句佛的誓願是在表現「眾生無邊誓願度」,從中可感受到佛其誓必救濟萬人的心意。這句誓願也包含了四弘誓願當中的其他三項誓願(注9)。 佛教所謂的「誓願」意指,能斬斷宿業的鐵鍊,解放一直被束縛的自己,以迎向新未來的原動力。藉由佛的教導來磨練自己,並透過確立起的信心,引導自己邁向未來,「誓願的力量」能促使自己為了實現此未來目標而持續努力。 誓願可謂「變革的原理」。此變革原理不只能變革自己本身,如同佛於藥草喻品中所立下的誓願,誓願也是為了變革全民眾的原理。 對妙法與佛性的信 針對如何才能在末法成就萬人成佛此誓願,大聖人所強調的是「信力」。 換句話說,相信作為妙法當體的人其無限潛能,乃法華經的真髓。此信不但代表對妙法的深「信」,同時也代表對人的徹底「信賴」。 法華經所說的,末法弘通之典範的不輕菩薩(注10)正是如此人物。不輕菩薩即使遭受四眾加諸杖木瓦石之難,仍然貫徹禮拜行。有時甚至退至四眾投擲瓦石所不及之處,仍然面向對方大聲吶喊:「儘管如此,我也要向你禮拜。因為你們都會成佛。」 對責罵自己,甚至加諸暴力的人們也持續禮拜,這種不輕菩薩的實踐也證明,其實踐中是含有相信人人皆有佛性的哲學。當然那也是因為不輕菩薩「徹底相信」萬人生命皆有佛性。 與不輕菩薩正相反的就是,不堪被乞眼婆羅門(注11)責難而墮入小乘的舍利弗(注12)。當自己的善意被踐踏時,舍利弗禁不住大喊:「此人難救」。因此可見,舍利弗是無法「徹底相信」萬人皆有佛性。 乞眼的婆羅門本是第六天魔王的化身。否定啟發萬人佛性,乃魔的本性。 企圖消滅相信「萬人皆佛」的「信」,這就是魔的本質。 竟然會被自己想救濟的人憎恨與迫害,豈有此理。「儘管如此我也要向你禮拜」,如此效法不輕菩薩,貫徹「信念」,這才是末法信仰佛法的為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人的善性能保持絕對的「信賴感」,以及基於此信賴所產生的「樂觀主義」,這就是源自「誓願」的力量。 日蓮大聖人就是因為立下深遠誓願,才能作為法華經行者,一人儼然奮起。並且毅然為了拯救每一個受謗法惡緣迷惑的人,貫徹行動。其結果,照大聖人預料,會被全日本國人所憎恨,進而遭受大鎮壓的摧殘。 可是大聖人卻秉持「悅曰,早在所料」(御書943頁)的心境說,「然,未以為懲也」(御書1097頁);「日蓮無一度退卻之心」(御書1274頁);「直至於今,戰無稍息」(御書525頁),以這種毅然決然的心境,奮戰不懈。 由此可見,支撐大聖人其一生壯烈鬥爭的原動力就是誓願的力量。大聖人並以身作則教示和教導我們,只要貫徹誓願就能與佛心化為一體,從生命深處湧現出佛界的無限力量。 若想於濁世粉碎助長不相信人這種魔的策謀,除了靠立誓救濟萬人的「誓願」以外,別無他途。 (待續) 注1.【正像二時】:謂正法與像法兩個時代。佛教在佛滅後仍得以被正確傳承實踐的時代,稱為正法。當教義逐漸流於形骸化的時代,稱為像法。其後,正確的教義喪失,步入混亂紛爭的時代,則稱為末法。 注2. 「為斯所輕言、等皆是佛汝」(法華經446頁) 注3.【阿彌陀佛、大日如來】:阿彌陀佛如來是淨土經典中所謂住於西方極樂淨土的佛,被念佛宗奉為本尊。大日如來則是真言宗奉為憑據的大日經所說的宇宙根源之佛。都是為了一時便於引導眾生所說的,具超越性的佛。 注4.【惡鬼入其身】: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之文。謂惡鬼或魔附入各種眾生之身,辱罵護持正法的人,妨礙其人實踐佛道。 注5.【元品無明】:生命中的根源性無知。無法相信與理解闡明究極真實之妙法的愚蠢性。 注6.【六難九易】: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之文。以六難與九易作為對比,來闡釋想於佛滅後受持法華經之難。六難:一、廣說此經難(於佛滅後的惡世中,宣說法華經)。二、書持此經難(於佛滅後,書寫法華經或使人書寫)。三、暫讀此經難(於佛滅後的惡世中,稍有時間亦讀法華經)。四、少說此經難(於佛滅後,只為一人亦願宣說法華經)。五、聽受此經難(於佛滅後,聽受法華經而發問其義趣)。六、受持此經難(於佛滅後,能受持法華經)。 九易:一、餘經說法易(講說法華經以外的無數經) 。二、須彌擲置易(接須彌山,擲置於他方無數佛土)。三、世界足擲易(以腳趾撥動大千世界,擲於遙遠他國) 四、有頂說法易(站在有頂天,演說無量餘經的法)。五、把空遊行易(以手握住大空而遊行)。六、足地昇天易(將大地放置在腳背上,而昇至梵天)。七、大火不燒易(揹負枯草入於大火中而不燃)。八、廣說得通易(演說八萬四千法門,使聽者得六通)。九、大眾羅漢易(使無量眾生得阿羅漢位,具足六神通)。雖稱九易,其實卻是至大難事,但比起在佛滅後的末法受持法華經,仍屬易事。 注7.【寶塔品三箇鳳詔】:釋尊從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起開始進行虛空會的說法,並在本品當中三度督促弟子們應於其滅後弘通法華經。 注8.【四弘誓願】:菩薩於首度發心時所立下的四種誓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意指立誓要將一切眾生引渡至悟得的彼岸。二、煩惱無邊誓願斷,意指立誓斷除一切的煩惱。三、法門無盡誓願知,意指立誓要習知佛的一切教導。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意指立誓於佛道成就無上的悟得。 注9.藥草喻品的第二誓願,意指有關理解法門,故等於四弘誓願的法門無盡誓願知;第三誓願,意指有關如何安撫內心,故等於主張斷絕動搖人心之煩惱的煩惱無邊誓願斷;第四誓願,意指有關獲得涅槃此悟得境地,可謂等於欲獲得成就佛道悟得之境地的佛道無上誓願成。 注10.【不輕菩薩】: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所說的菩薩,是釋尊過去世的修行象徵。不輕菩薩邊唱奉:「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法華經289頁),邊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禮拜,卻遭增上慢的人們迫害。據說此修行卻成為不輕菩薩成佛之因。 注11.【乞眼婆羅】:出自「大智度論」第十二卷,敘述某位婆羅門向舍利弗乞討眼珠的典故。舍利弗在過去六十劫間,修菩薩道,從事布施行時,有一婆羅門前來向舍利弗乞求布施眼睛。舍利弗即挖出眼珠施予,婆羅門卻嫌其臭,吐以口水且丟在地上用腳踐踏。舍利弗見狀,認為此輩十分難度,於是轉求自己脫離生死,造成自菩薩道退轉,墮入小乘的想法。 注12.【舍利弗】:釋尊十大弟子之一。原本師事六師外道之一的懷疑論者刪闍耶,後因接觸佛法而與目連一起歸依釋尊。由於最為瞭解佛說真意,而被譽為智慧第一。 |
2005年1月12日 星期三
開目抄講義 第6回:誓願──克服大難的生命力
開目抄講義 第6回:誓願──克服大難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