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日 星期五

開目抄講義 第4回:本因本果──以信心開啟永恒佛界與無止境菩薩行

開目抄講義 第4回:本因本果──以信心開啟永恒佛界與無止境菩薩行


內容︰
本回拜讀的開目抄御文:
華嚴乃至般若、大日經等,不僅隱匿二乘作佛,更秘而未說久遠實成。此等諸經有二種之失。其一「存行布故,仍未開權」,隱?門之一念三千。其二「言始成故,尚未發?」,隱本門之久遠。此二大法門是一代綱骨、一切經之心髓。?門方便品說一念三千、二乘作佛,爾前二種之失,得脫其一矣!雖然,猶未發?顯本,亦未顯真實之一念三千,二乘作佛亦不定,如見水中之月,如無根之草浮於水。至本門,既破始成正覺,則四教之果破。既破四教之果,則四教之因破。打破爾前?門十界因果,說顯本門十界因果,是即本因本果之法門也。九界亦具於無始之佛界,佛界亦備於無始之九界,是乃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御書215頁)。

〈白話〉

華嚴經以及般若經、大日經等諸經,不僅隱藏了二乘作佛,連久遠實成也秘而不宣。這些爾前經典有二項缺失,其一是隱藏了?門的一念三千,也就是說,「還存有差別觀,仍然屬於方便的教導」。其二是隱藏本門的久遠實成,也就是說,「只道出始成正覺之佛,尚未去除佛的假姿」。然而這兩項偉大法門,不僅是釋尊一代教導的大綱與骨骼,更是一切經典的真髓。
?門方便品雖道出一念三千、二乘作佛,但仍然無法去除爾前二項缺失之一!話雖如此,由於佛並未在?門發?顯本,所以說,既未顯真實之一念三千,二乘作佛也未定。就好像只看到水中月,或類似無根的浮萍。
進入本門,才破始成正覺之失,以及打破爾前?門的藏、通、別、圓四教所說的一切佛果。既然四教的一切佛果皆被破,則四教的一切佛因亦破。如此打破爾前、?門所說的十界因果,道出本門十界的因果。這也就是本因本果之法門。所以說,九界亦具有無始無終的佛界,佛界亦具備無始無終的九界,形成真正的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

講義

 本段御文闡明了有關法華經壽量品所說的成佛之法??「本因本果之法門」。
所謂「本因本果」是指,法華經本門壽量品第十六所說的「久遠元初之成佛因果」。壽量品說,釋尊真正成佛是在所謂五百塵點劫此無可計量的久遠過去。此久遠成佛亦稱為「久遠實成」,而此時成佛的原因稱為「本因」,成佛的結果則稱為「本果」。
依此本因本果而獲得之成佛,就壽量品的文上所言,是指釋尊。但從文底的立場來看,並非只限於意指釋尊的成佛。本因本果不但是釋尊其久遠成佛之本,也闡示了最根本及普世的成佛因果,所以也是萬人的成佛因果。

爾前兩種之失

本回御文首先引用妙樂大師(注1)的話,再舉出爾前經法理上的兩項缺失。
第一項缺失也就是,爾前經隱藏了法華經?門所說的一念三千法門。
御文中所謂的「存行布(注2)」是指,爾前諸經於佛道修行存有階級、差別的想法。這種想法的前提認為,眾生的十界本已不同。
尤其認為九界與佛界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因此強調九界眾生若想成佛就必須透過歷劫修行(注3),或強調二乘是絕對無法成佛等等。
這種主張十界有別的方便(注4)教導,由於未闡明真實教導,故稱「未開權」(注5)。
到了法華經?門則破除了這種差異觀,亦即強調二乘作佛,道出諸法實相,闡明「九界眾生皆具佛界」,「所有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也就是「?門之一念三千」。
「爾前二種之失」的第二項缺失,那就是爾前經隱藏了法華經本門所說的「久遠實成」。
爾前諸經教說釋尊是「始成正覺」而成佛的。所謂始成正覺意指,於今世才成就正覺(悟達)。也就是說,釋尊是於過去世經過長遠的歷劫修行,才於今世成佛的。可見始成正覺是以歷劫修行為前提的成佛觀。這種成佛觀可說是基於九界與佛界乃屬隔絕的想法。
雖說法華經?門因闡明了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免除了「爾前二種缺失」之一,可是就佛的立場而言,仍然是停留在始成正覺的成佛觀。
針對?門的一念三千仍未說出久遠實成這項缺失,大聖人如此教示:「雖然,猶未發?顯本,亦未顯真實之一念三千,二乘作佛亦不定」(御書215頁)。

所謂發?顯本是指,打破壽量品所說的佛之假姿(?)、始成正覺,顯現佛的真實姿態(本)、久遠實成。
也就是說,若未闡明佛的真實姿態,只說二乘作佛,或九界眾生皆具佛界的?門一念三千,非但不能說是真實的一念三千,亦無法確定二乘是否能真正作佛。所以大聖人才會用「水中之月」、「無根草」來譬喻?門一念三千乃無根據、不確定之法門。

發?顯本與本因本果

接著想探討大聖人所說的「若無壽量品的發?顯本,就無法闡明真實之一念三千」這句教導的意義。
於壽量品說出久遠實成,是為了破除始成正覺的?,以及顯現其成佛的本因本果。
大聖人教示,由於破除始成正覺,才能破除一切爾前?門之四教(注7)所說的種種成佛之果。又說,破除了成佛之果,也等於是一一破除四教所說的一切成佛之因。
如此,完全破除「爾前?門的十界因果」,這也就是發?顯本的意義之一。而所謂「十界因果」是指,以九界為因,以佛界為果的成佛因果。
壽量品也闡明了「本門十界因果」的「本因本果」,亦即道出真實的成佛因果。這也是發?顯本的另一項意義。
在此首先想論述壽量品的文上是如何說出本因本果。
壽量品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法華經506頁)。這句經文闡明釋尊真實的成佛是在無法計量的久遠之昔。並說:「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法華經510頁),如此闡明久遠實成的佛是常住不滅。此常住不滅的佛界生命,也就是於久遠成佛之果,亦即本果。
接著針對「本因」說:「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法華經511頁)。
這句經文闡述,不只是本果的佛界生命是常住不滅,成為成佛本因的行菩薩行之九界生命,也是自成佛以來的五百塵點劫之間,從未斷絕,甚至在今後五百塵點劫的兩倍期間,也不會斷絕。
也就是說,不僅本果的佛界生命是常住不滅,作為本因的修行菩薩行之生命也是永無止境,這就是本門所說的因果及本因本果。這點也是與爾前諸經主張先斷絕九界生命,才能成就佛界生命的成佛觀,大為不同之處。
事實上,壽量品也說,久遠實成的佛,即使成佛之後,還是留在九界的現實世界,持續救濟眾生的菩薩行,未曾停止。
由此可見,真實的佛姿將因壽量品的發?顯本而顯現。換句話說,此佛就是「顯現無止境菩薩行的永恒之佛」。
這種在現實的九界修行無止境菩薩行的生命,也就是九界的生命。在這同時,永恒的佛界生命也將化為推動九界生命修行此無限菩薩行之根源力。
被視為於今世才成佛的始成正覺之佛,若一入滅就會被視為將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淨土,不會繼續在現實世界修菩薩行。相對地,對久遠實成的佛而言,現實世界就是淨土、寂光土。
此外,對於壽量品所說的佛而言,九界的現實世界是讓自身生命湧現永恒佛界活力的機緣,也是為了發揮佛界智慧與慈悲的舞台。同時,對此佛而言,在九界的現實世界受苦的眾生,既是佛應照料與救濟的佛子,也是應與佛共享佛界的自由之友。
獲得佛界此真正自由的佛,是能靠佛界的力量控制其身心,一人奮起,成為戰勝魔性的真實「勝利者」、「主體者」。此佛也認同其他眾生的生命中,或現實世界的根底裡所潛藏的佛界力量。並且為了使這股佛界力量湧現,而不斷與現實世界和眾生對話,貫徹「有勇氣的行動」,發揮「自由自在的智慧」,從事「誠實的對話」。
這種破除始成正覺,闡明久遠實成的本因本果的壽量品之發?顯本,大大轉換至今的佛陀觀和成佛觀。
只不過壽量品文上,是以久遠實成之佛的「本果」為中心,而本因則止於剛才所舉的「我本行菩薩道」此經文。

無始的佛界與無始的九界

教說久遠實成之佛的本因本果的壽量品文底,本已秘沉著凡夫成佛要法,而洞察出此要法的就是大聖人。
大聖人針對本因本果曾如此教示:「九界亦具於無始之佛界,佛界亦備於無始之九界,是乃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御書215頁)。
所謂「無始之佛界」於文上是指,久遠實成之佛所成就的常住不滅之佛界生命。如前所述,成就常住不滅之佛界生命的久遠實成之佛,也是具有九界生命。所以大聖人教說「九界亦具於無始之佛界」。
即是說,對於成就佛界生命,並在現實世界為救濟眾生而徹底奮戰的久遠實成之佛而言,充滿苦惱或悲傷的九界生命也是擁有能發揮救濟眾生的作用。
一般而言,苦惱和悲傷會封閉、萎縮一個人的生命。可是對具有無始之佛界的九界生命而言,苦惱或悲傷則可視為是為了救濟眾生的同苦、大悲。這種由浩瀚生命所衍生的積極情感,是源自佛界活力的作用。

接著大聖人提到,「佛界亦備於無始之九界」。
首先就文上進行考究可知,於天台大師所著的《法華文句》九卷下記有「初住位分得常壽」。這句經文也就是說,佛在修行久遠的菩薩行過程中,登上不退轉之位的初住位(注8)時,就已經獲得常住的菩薩界生命。
所有的菩薩一開始修行時,便立下眾生無邊誓願度(欲救濟所有眾生之誓願)等四大弘願(四弘誓願)。相信能夠確信這種菩薩的生存方式無誤,再次決意永遠實踐菩薩行,絕不退轉,這也等於是獲得常住菩薩界。釋尊就是持有此堅定的誓願,所以即使成佛之後仍然持續修行無止境的菩薩行。
有關此《文句》之文,日寬上人在《三重秘傳抄》敘述:「既是本因常住,故云無始之九界」。即是說,大聖人把這種持續修行生命的「無止境菩薩行」的層面,稱為「無始之九界」。
爾前經認為,九界和佛界有「無常」與「永遠常住」之別,因此立下所謂歷劫修行這種反復出生,漸次修行成佛的方法,以作為跨越隔閡之道。但這種方法只能顯示,所謂捨九界達佛界的厭離斷九(注9)之成佛觀。
相形之下,法華經本門則道出何謂永恒的佛界生命,以及如何具體實踐此生命的永恒菩薩道,闡明「佛界即九界」、「九界即佛界」。然後透過釋尊的本因本果闡示一個人的生命乃常住十界,以破除本門之前的一切因果。
因為在法華經本門已闡明本因本果,以及闡示佛界和九界皆是本有且常住於生命,所以十界名符其實已具足於生命中。因此,大聖人才會闡述,本門道出本因本果法門,故為「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
然而這些都是止於文上的說明。
若更深入洞察則可知,不只是釋尊一人,所有的生命原本都是一直為了追求如何湧現「永恒的佛界」,而持續「無止境的菩薩行」。因為自他皆幸福是生命原本所渴求的。
從大聖人針對本因本果的教導可看出,其文底之意是為了闡明所有凡夫之本因本果。
日寬上人曾在『三重秘傳抄』中教示,作為文底之義,於「本因初住之文底」秘沉著「久遠名字之妙法(注10)、事之一念三千(注11)」。
「初住」是指,自己成為佛之後,將為實現救濟萬人而活,這種人生根本目的已定的境地;亦指無論碰到任何困難,也絕對不退轉,將永遠邁向菩薩道的境地。當釋尊在久遠過去真正決意將持續實踐永遠的菩薩道時,那也就是釋尊久遠實成的「本因」。然而據說,助釋尊登上此初住位的修行原動力,則是成佛的根源法「久遠名字之妙法與事之一念三千」。
「名字」亦稱「名字即」,是指初聞妙法而信之的凡夫之位。而「久遠名字之妙法」則指,凡夫經過實踐之下得以實現成佛的根源法。直截闡明此根源法乃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就是大聖人。
壽量品文上表面是在闡述釋尊所成就的佛界之本果,其實可說是在闡示本因本果。相對的,文底佛法則是表面在闡述修行本因之菩薩行的菩薩,其實是在論述本因本果。文底佛法也是意指,闡明代表九界凡夫其成佛真正因果的本因本果。這就是大聖人佛法的文底之本因本果。
即是說,本因是指凡夫初聞妙法且信受之,並決意將實踐無止境的菩薩道。而本果則指,在信受妙法的凡夫生命中將湧現永恒的佛界生命。

那麼大聖人佛法所謂的「無始之九界」又是指什麼?
那是指,九界眾生當破除支配其生命的無明時,所顯現的生命。由於此生命能湧現佛界作用,所以大聖人教示「佛界亦備無始之九界」。
能破除此無明的就是「信」。而此信就是指對永恒之妙法的「信」。大聖人就是為了讓萬人能確立此「信」,而圖顯了御本尊和題目。
大聖人曾於「覆義淨法師書」(注12)中教導,其自身是因壽量品的「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法華經518頁)此經文而成就佛界(御書925頁)。
然後先教示,不自惜身命的信心就是指對妙法蓮華經的信,再從三個角度詮釋「一心欲見佛」這句經文說,「一心見佛」、「心無旁念的見佛」、「一心見佛者得成佛」,以說明自身是如何成就佛界。
前兩句是指因,用來表現信心的一心,第三句的「一心見佛者得成佛」則是指果,用來表現成就佛界的一心。即是說,只要靠信心的一心,便能成就本因本果。

如上所述,能闡明「無始之佛界」與「無始之九界」,才能超越斷絕無常九界與永恒佛界的隔閡,使兩者化為一致。如此才能成立真正的十界互具。若十界互具成立,一念三千法理也就得以成立。所以大聖人會說「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

(待續)

注1.【妙樂大師】:中國唐朝天台宗中興之祖。

注2.【行布】:原指,將菩薩的位階分為五十二位,予以行列布置,而立位階的淺深次第,最後達到佛果。轉而用以表示爾前經所說的二乘不作佛、女人不成佛等,得道之際,對眾生所作的差別。

注3.【歷劫修行】:若想成佛就必須反復出生,歷經無數劫之長遠修行。

注4.【方便】:意指,佛在教化眾生時,為了引導眾生得知真實而採用的巧妙手段、教導。爾前經只強調十界境界的差異,而教說如何獲得二乘和菩薩之悟達此修行目的的方便教導。

注5.【「不開權」】:權是指為了引導眾生所採取的一時方便之教導。爾前經雖屬為了聲聞、緣覺、菩薩而說的一時教導,但未說出萬人成佛的一乘之法。

注6.【諸法實相】:意指,一切的存在、現象其真實之相。法華經方便品不但教說一切眾生原本皆具成佛的可能性,並闡明人人皆可開顯佛性這項真實。

注7.【爾前?門之四教】:指法華經之前所說的諸經,以及法華經?門所說的四種教導。天台大師將釋尊的說法分類為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

注8.【初住位】:指菩薩修行位的五十二位中,十住最初的發心住,即斷見惑(思想、見識之迷惑)之位。圓教的菩薩是證得初住一分的中道之理,安住於正念,故稱初住位以上之位階為不會自菩薩道退轉的不退位。

注9.【厭離斷九】:意指厭惡迷惘於九界的境地,主張遠離及斬斷九界才能成佛的想法。

注10.【久遠名字之妙法】:久遠元初自受用身位於本因名字即的凡夫之位所受持、證得之根源妙法。若信受此法末法,凡夫亦能成佛。

注11.【事之一念三千】:成佛的根本法一念三千有事與理之分,雖說法華經?門闡明萬人成佛的理之一念三千,本門闡明久遠實成所說的事之一念三千,然而時至末法,兩者皆止於理之一念三千,唯日蓮大聖人所闡示的三大秘法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屬事之一念三千。

注12.【「覆義淨法師書」】:1273年(文永10年)5月28日,大聖人於佐渡的一谷寫給安房國(千葉縣南部)清澄寺義淨法師的書信。大聖人於信中透過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闡述其悟得之法門。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