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0日 星期五

開目抄講義 第17回:折伏——揚善責惡 大慈悲的師子吼

開目抄講義 第17回:折伏——揚善責惡 大慈悲的師子吼

內容︰
本回拜讀御文
疑云:稱念佛者、禪宗等墮無間,顯見諍心,其將不免墮於修羅道乎?又、法華經之安樂行品云:「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汝與此經文相違,故遭天棄者耶?…...汝之不審,世間學者,或多以為有理。即使日蓮弟子,雖經一再曉諭,亦不能盡棄此見,若一闡提人然者。爰先舉天台、妙樂等之釋,以塞彼等之邪難。
  夫云攝受、折伏法門,宛若水火,火厭水,水忌火。攝受者,嘲折伏。折伏者,憫攝受。無智、惡人充滿國土時,攝受在前,如安樂行品。邪智、謗法者多時,折伏在前,如常不輕品。譬如暑時用寒水,冬冷時喜火。草木是太陽之眷屬,寒月則苦。諸水是月亮之所從,熱時則失本性。末法宜有攝受、折伏,因有所謂惡國、破法兩國故也。而日本國之現世,是惡國乎?破法之國乎?須辨之!(御書252?253頁)

白話

因懷疑而提問:你說念佛或禪宗等人,「將墮無間地獄」,可見你充滿好鬥心,一定會墮入修羅道的。法華經安樂品不是有說,「切勿論說他人及經典之誤,也切勿輕視欺侮其他的法師」。你就是違背這句經文,才會被天捨棄。…...我想世間大部份的學者會認為你這個疑問有理。無論我日蓮再怎麼諫曉,連我的弟子也無法捨棄這個疑問,何況是要面對如一闡提般的人,更應該先出示天台、妙樂等的解釋,以杜絕此類錯誤的批判。
攝受與折伏此法門,如水火般不相容。火厭水,水憎火。行攝受者,嘲笑折伏的人。而行折伏的人,則可憐行攝受者。
當無智者、惡人充滿國土的時候,應以攝受為先,誠如安樂行品所言。邪智、謗法者為多的時候,應以折伏為首,正如常不輕品所言。例如,天熱時用冷水,天寒時求火一樣。草木是屬於太陽的一族,寒冷月夜時,將受凍苦。而水則是月亮的隨從,炎暑時,將喪失其原本水質。
末法之時須要有攝受與折伏兩面,因為此時必兼具所謂的惡國與謗法國兩方。如今的日本國到底是惡國或謗法國,必須分辨清楚。

御文(2)

問云:責彼等念佛者、禪宗等,徒招其怨,有何利益?
  答云:涅槃經云:「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壞亂佛法,佛法中怨。無慈詐親,即是彼怨。能糾治者,是護法聲聞,真我弟子。為彼除惡,即是彼親。能呵責者,是我弟子。不?遣者,佛法中怨」。(御書254頁)

白話

問說:你因為斥責念佛與禪宗等人,而招來憎恨,到底有什麼好處?
答道,涅槃經有言,「如果善比丘看到破壞佛法的人,置之不理,如果既不嚴厲斥責,也不給予驅逐,或者不願糾舉其罪而加以懲罰,要好好記住,此人乃是信奉佛法者之敵。反之,如果能主動驅逐,嚴厲斥責,則此人才是我的弟子,真正的聲聞。」
此外,章安也曾說過,「破壞及搗亂佛法的人,是信奉佛法者之敵。不以慈悲去勸誡惡人,對他們假裝親切,反而是他們的敵人。能夠主動糾舉惡的人,才是護法的聲聞,也是我的真正弟子。為人除惡者,如同此人之父母。能主動痛責惡的人,才是我的弟子。不想驅逐惡的人,是信奉佛法者中之敵」(《涅槃經疏》)

講義
佛法的根幹在於慈悲。
慈悲不但是佛得悟的表徵,同時也是菩薩的實踐根本。
「然於忍難、慈悲之事,雖甚惶恐,實優有之」(御書220頁)──誠如這段之前曾探討過的御文所言,日蓮大聖人於本抄闡明,最能夠「忍難」與最富「慈悲」的人,才是真正的法華經行者。

法華經的嚴愛

身在惡根盤踞的末法時代,只要是自覺使命,要讓世人認清惡之本質的人,不管是誰,首先一定要有與難奮戰到底的覺悟。何況為萬人成佛奮戰,更是法華經行者的使命。而這種忍難覺悟的根底,隱含著絕不讓末法眾生墮入謗法之道,這份「嚴父之慈悲」。
本抄強調法華經的「嚴愛」。也就是說,「佛種的一念三千」(注1)才是唯一能拯救末法眾生的凡夫成佛之法。而想為眾生種下此佛種的佛之慈悲,不但是深深慈愛民眾的表徵,也是出自為了嚴戒謗法的嚴愛。因為眾生只要懷有誹謗法的無明(注2)、不信的心,就無法即身成佛。
大聖人在本抄引用傳教大師之文「他宗所依之經,雖有一分佛母之義,然但有愛,闕嚴之義。天台法華宗具嚴愛之義」(御書233頁)(出自《法華秀句》),而論述下種的本尊(注3)。
文中的「佛母之義」是指,胸懷如母親般的無限溫馨。類似這種佛的慈悲,在法華經以外的諸經典也是可見。然而那些經典是「唯有愛,欠缺嚴義」,唯有法華經「具備嚴愛之義」。
這也就是說,法華經的慈悲中,當然具備如母親般的無限溫馨。然而由於法華經是嚴格闡明何謂成佛之法,絕不夾雜方便之說的經典,所以自然兼具「對法的嚴格性」。這也是法華經的慈悲另一面。
此嚴格性也是為了闡明何謂妙法,亦即何謂能讓凡夫成佛成為可能的佛種。這份嚴格性是發自為了凡夫成佛,也是為了讓萬人分享法的慈悲。
本抄會論述「主師親三德」,那是為了闡明誰才是具備此嚴愛的慈悲典範。此典範也就是,為了讓末法眾生成佛而自願與謗法奮戰、弘揚佛種之妙法的法華經行者日蓮大聖人。
有關末法下種的主師親,也就是末法本佛,想待下回再詳細探討。本回想以此為前提來探討,可謂「開目抄」最後的主題──「折伏」論。

再次探討「貧女之譬」

上回曾經探討過,大聖人在本抄引用涅槃經的「貧女之譬」,來闡明何謂法華經行者的成佛之道。當中如此對弟子呼籲,即使遭遇諸難,如果能不起疑心,一貫秉持「強信」,自然能達至成佛的境界。
接著想回顧一下貧女為什麼能不求而自得大利益的原因。那就是一心思子的一念。大聖人說,此一念不但含有代表集中心思的「禪定」修行之意,同時也含有貧女對孩子不求回報的慈愛,亦即「慈悲」之意。
因此貧女一心守護孩子的典故等於是在譬喻,即使遭遇任何難也能不起疑心,堅持信奉教說萬人成佛的法華經這種堅信。而貧女最後轉世成為梵天,則是在譬喻因為貫徹所信而成佛一事。
這種確信萬人成佛不疑的精神,正是慈悲的表現。
可見代表付隨此確信的「慈悲」層面之修行,也就是「折伏」。換句話說,「折伏」是成佛所不可欠缺的實踐。

是「爭鬥心」或「奮戰心」
是「修羅道」或「菩薩道」

針對大聖人破折當時的念佛宗和禪宗教義,說是令人結下捨棄法華經惡緣的謗法教導,以及墮無間地獄之因。 針對此點,「開目抄」先設問說,這種主張是否出自「爭鬥心」,大聖人自己是否才應墮入「修羅道」(注4)?然後開始闡述折伏論。
此外大聖人更引用法華經安樂行品(注5)所言:「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法華經458頁),而指出世人指責他就是因為違背了法華經經文,自行折伏,才會被諸天善神捨棄。
可見大聖人是實際受到這類非難,才會有感而發。
佛教不應譴責他宗才是。批評其他宗教是有反和諧精神。很多人都被這種想法所束縛。本抄也提到,大聖人不只受到他宗非難,連門人當中,也有無法理解大聖人此舉的人。
例如大聖人曾說,「汝之不審,世間學者,或多以為有理。即使日蓮弟子,雖經一再曉諭,亦不能盡棄此見」(御書252頁)。
針對為了迎合世間學者而背叛大聖人的門人,大聖人在「佐渡御書」曾強烈破折說,「如斯而起疑,不祇棄捨法華經,反至教訓日蓮,以聰明自居之僻人」(御書995頁)。
可見其中隱藏著本質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人對佛教有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
一般人一說到佛教,往往會認為,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所謂涅槃(注6)此完全寂靜的境界。所以會產生一種傾向,認為修行者應該遠離世間,隱遁山林,逃避現實世界。換句話說,認為佛教是一種想遠離現實苦惱世界,追求烏托邦的思想。
但若持有這種想法,就無法理解佛的真正精神鬥爭。因為真正的佛教,不是主張在虛構天地中追求烏托邦,而是講求如何在充滿現實苦惱的娑婆世界中實現理想,應該是變革現實的思想。也就是說,透過與現實的奮戰,磨練出能克服一切風暴的強韌生命,這才是佛法的目的。
佛法教導的真髓,並非在於追求如不起波浪的小池塘般平穩的人生,而是為了讓人們確立,縱使身處驚濤駭浪中也絕不崩潰的幸福境界。
雖然一心想追求不招惹是非的渺小幸福,可是當暴風一刮,浪濤便將隨之而起。因此若能發揮毅然冒著無明與宿命的風暴前進,如此根源力量,便能獲得幸福。所以說,人唯有透過奮戰,才能實現幸福。
若想締造自他皆幸福的社會,就必須與令人結下惡緣的錯誤思想宗教奮戰。「折伏」行就是這場奮戰的象徵。
針對折伏會令人產生「爭鬥心」,導致墮入「修羅道」這項批判,大聖人反駁,折伏不但是「慈悲」的表徵,也是象徵「要與惡奮戰的決心」。正因為折伏是「佛心」的表徵,所以折伏是一項必須秉持與佛不二之心實踐的修行,也是末法應行的「菩薩道」。

攝受與折伏

大聖人為了答覆折伏是否含有「爭鬥心」這項指責,首先教說佛的修行是含有「攝受」(注7)、「折伏」兩義。藉此闡釋,折伏乃正當的佛道修行。
由於這兩種實踐形態正相反,因而會造成實踐某方的人排斥另一方。因此大聖人教說,選擇攝受的人總會嘲笑折伏行;選擇折伏的人則總會覺得攝受可悲。
如此互相排斥,執著自己的修行,此行為本身含著人人皆有的「我執」,這種根本迷惘。
大聖人的結論認為,攝受與折伏都是正當的佛道修行,至於應該實踐哪一項,要「依時」而定,並且闡述了選擇的基準。
「無智、惡人充滿國土時,攝受在前,如安樂品。邪智、謗法者多時,折伏在前,如常不輕品」(御書252頁)
由此可知,發問者藉由法華經安樂品的經文指責大聖人,說其諸宗破折之舉乃有違經文,是屬於片面的粗劣責難。
不能數落其他宗教或他宗信仰者之非,安樂行品這種實踐方式,是無智、謗法者眾多時的實踐。相形之下,如果到處充滿邪智、謗法者(注8)時,則應該實踐如不輕菩薩(注9),即使身陷杖木瓦石的迫害中仍然持續禮拜行的折伏行。
不輕菩薩的禮拜行是指,唱誦表達萬人皆有佛性的法華經精髓思想「二十四文字法華經」,即使遭受上慢之四眾(注10)的迫害反彈也不改信念。若能以如此不退轉的信念道出真實,其結果也等於是在折伏對方的過錯,所以說,不輕品教說著折伏精神。

末法邪智之國以折伏為首

由此可見,選擇攝受或折伏的根本基準在於「時」。
當然所謂的「時」並非指歷史學上的時代區分。而是意指,要綜觀該國所普傳的是何種思想、宗教,亦即思想情況,以及該國的眾生生命狀況,與眾生所面臨的社會情況、自然環境等的全體傾向,這些綜合性的時空背景。
大聖人在世時的末法樣相,具體而言,是光靠言詞或觀念盜用法華經一念三千法理的真言、華嚴等諸宗猖獗;以及散布敵對法華經教義的念佛、禪等諸宗混亂;權實(注11)不分;凡夫成佛實義迷失的時代。
此外大聖人還指出更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原本應該捍衛法華經真義的人們,卻袒護破壞佛教之徒。
也就是說,一些天台、真言的學者,竟然轉而奉承念佛、禪的施主,甚至畏懼三分。大聖人痛責這種現象說,「如犬之搖尾侍主,鼠之畏貓者然」(御書253頁)。而且這些學者甚至對國主、為政者道說破壞佛法與破國的因緣。由此可見,一國的思想混亂正是一國衰亡的根源,也是導致民眾苦惱的元凶。
身處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袖手旁觀,不敢伸張正義,是佛教徒的精神敗北,宗教家的心靈喪失。針對那些逃離現實,隱遁山林修行,應該奮起時,卻不奮戰之徒,大聖人痛責這就是背叛「應視攝受、折伏之時」原理的行徑,所以今生將墮入餓鬼道,後生也將陷入阿鼻地獄。絕對無法脫離生死的苦惱。
換句話說,敵對法華經的宗教家和其信徒,以及縱容法華經之敵不奮戰的法華經修行者,當這三者氾濫成毒,毒染一國的時候,那也就是「邪智、謗法」之國。
此時不奮起,不僅會葬送實踐護法的機會,也無法救濟民眾,更遑論貫徹佛的諫曉。

救民智慧才是真寬容

何況「法華經」思想本身就是擁有普世價值。法華經不但是宣說萬人尊嚴的思想,也是歌頌平等的經典。
此外,法華經之前教說的爾前經,原本也有闡示一部分敬人的思想與實踐,所以從法華經的立場來說,那是可以拿來發揮的。因此從「開會」(注12)的思想可見,法華經是一部可以涵誘@切佛教教義的寬容經典。
即使時至現代,法華經仍然可以作為高舉人本主義旗幟的最高峰之經典,巍巍聳立。
然而,一旦出現反人性主義的勢力,而這股勢力如果又想扭曲法華經的精神,則必須徹底與這類邪義奮戰。這也是法華經的思想。因為法華經教說,若是遇到這種惡世,應與迫害法華經行者的勢力進行鬥爭。例如,法師品的「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注13),或是寶塔品的「六難九易」(注14),或是勸持品的「三類強敵」(注15),都是在宣言要與這類無明、慢心鬥爭。
日蓮佛法的折伏實踐也一樣。一方面主張要與欺負民眾的一切勢力徹底奮戰,另一方面,只要是主張以民眾為本的思想,則能敞開胸襟容納與佛教相通的精神。
在佛教尚未傳到中國之前,大聖人針對一些救民的中國為政者,先給予評價說:「此等在佛法已前,作教主釋尊之使而助民者也」(御書1544頁),再說:「彼等智慧,發於內心,實不外於佛法之智慧」(同上頁),以表示救民的智慧才是佛法的智慧。
折伏原本是佛其慈悲行的實踐,也是秉持最誠懇的尊敬萬人之念為根幹,所以才能構成折伏行。如果沒有胸懷尊敬對方的心,折伏是不會有進展的。相信此事沒有比徹底實踐過折伏的人,更能強烈感受。
由此可見,折伏根本無絲毫所謂的「爭鬥心」等等。所以說,折伏根本有異於排他主義、獨善主義。
折伏的根幹當然在於「慈悲」,還有就是化慈悲為勇氣,與惡奮戰到底的「破折精神」。
而當構成人最基本因素的宗教本身發生混亂的時候,如果看到想破壞人的精神此錯誤思想、宗教橫行,卻毫無行動,這分明是違背佛法慈悲的行為。
如果縱容忘卻「為人而有的宗教」、「救濟民眾的宗教」此原點的錯誤宗教,其結果將會讓民眾越沉淪苦惱大海。這種行為乍見好像「無爭鬥心」,其實卻是罪大惡極。

「無慈詐親,即是彼怨」

本抄透過以下的問答來說明,與惡奮戰的折伏精神是何其重要。
「問曰:因為斥責念佛者與禪宗等而招來憎恨,到底有什麼好處?」
針對這項疑問,大聖人引用涅槃經回答。
--釋尊曾對弟子呼籲。面對破壞佛法者,如果不敢毅然呵責、?遣、舉處(注16)的話,即使是佛弟子,也將成為佛法之敵。勇敢奮戰者,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護法的聲聞。
針對這段答覆,《涅槃經疏》(注17)曾闡釋,面對破壞佛法者,如果「無慈詐親」,反而會成為「彼怨」。
此處明確表示,折伏是一項慈悲的行為。因為能夠斬斷破壞對方生命的無明,從根底解救對方,才是真正的慈悲。
這種發自信心與慈悲的真誠行動就是折伏。大聖人於「開目抄」如此教示。
「得知有人將殺害自己的父母,難道不會想告知父母嗎?惡逆的兒子喝得爛醉,欲殺父母,難道不會想制止嗎?惡人想放火燒毀寺院時,難道不會想制止嗎?自己的孩子患重病,難道不會想送醫嗎?」(御書254頁,大意)
「慈悲」的正反就是「詐心」。如果明知對方的惡,卻置之不理的「詐心」覆遝蒤茠懋|,那麼欺瞞他人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行為。人們若不敢道出真實,最後必造成社會從根腐爛起。
思想這根支柱倒地,社會也將倒塌。
宗教是社會的支柱。如果支撐社會的宗教界縱容「逼迫人隸屬的宗教」、「視人為手段的宗教」橫行,那等於是在毒化人心。所以大聖人教說,務必與「法華經之敵」奮戰到底。
「信心深者,亦不責法華經之敵。不論作得如何大善,讀誦書寫法華經千萬部,得一念三千之觀道者,如不為責法華經之敵,不能得道」(御書1576頁)。
發自慈悲的折伏,正是代表能讓人們的善心蘇生,以及能讓社會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師子吼。
折伏是一項破魔與斷絕無明的行動,也是一場真正為了實現民眾幸福的高貴精神鬥爭。折伏正是師子王其「奮戰心」的表徵。唯有透過折伏這場奮戰,才能鍛鍊出金剛不壞的生命。
大聖人舉出涅槃經的「成就金剛身」經文(注18),闡示從事折伏行的利益。所以說,勤於折伏的人,將能塑造出任誰也無法破壞、如鑽石般的生命。
由於折伏這場喚起慈悲之戰,使我們能讓潛伏在己身的惰性、粗心、膽小等生命的銹剝落。而貫徹想要拯救一個人這種智慧鬥爭的人,不但可以破除束縛人的固定觀念,同時也可以破除不管他人的不信無明。
敢與惡奮戰的人,不但能用破除精神腐敗的清流洗滌自己的生命,更能無止境地開啟但願萬人幸福的寬容境界。
此外,不喪失奮戰意志的人,亦可在生命中刻劃下今生人界的無上回憶。
唯有在奮戰不懈當中,才能散發廣宣流布人生的榮光。這種一心為廣布,面對任何法戰也勢必戰勝的金剛不壞生命,不止今世,直到三世永遠都能綻放光芒。

(待續)

注1.【佛種之一念三千】:由於教說萬人成佛的法華經所闡釋的一念三千妙法,是能夠讓人人成佛的根本因,故被稱為佛種。

注2.【無明】:生命的根源性無知、迷惘、昏闇。意指,無法相信與理解闡明終極真實妙法的愚癡。

注3.【下種之本尊】:以下種來譬喻要讓人人信受成佛之根本因的妙法,稱之為下種益。日蓮大聖人所闡顯的御本尊是以實現下種益為目的,故稱下種之本尊。

注4.【修羅道】:十界當中,屬於象徵迷惑境界的六道之一。意指會不斷被激起爭執衝動的境界,亦即修羅界。

注5.【安樂行品】:釋尊曾於法華經第十四章勸說,應於其滅後的惡世弘通法華經,並從身、口、意、誓願四個方面來闡述,其時應留意的實踐方法,稱之為四安樂行。

注6.【涅槃】:梵語(nirvana)的譯音。意指完全斬斷煩惱的靜寂境界。亦指佛的入滅。

注7.【攝受】:教導人們認識佛法的方法之一。先認同對方不同的主張,再漸漸引導對方步入正法的方法。

注8.【無智‧惡人、邪智‧謗法者】:此處所謂的「無智」是指,因為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而不識佛法的人。「惡人」是指,因為不知道佛法而毫無自覺地作惡的人。兩者皆不會主動排斥或誹謗佛法。相形之下,「邪智」是指,明知正法卻被本身的迷惑、欲望所驅使,執著錯誤之法,並圖謀此法的正當化,加以弘揚的人。「謗法」則指,不信正法,強烈反對,並加以誹謗的人。

注9.【不輕菩薩】: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所說的菩薩。釋尊於過去世修行的姿態之一。不輕菩薩曾於威音王佛的像法末期,從事佛道修行,即使面對迫害自己的人們,也使用相信迫害者也具有佛性的話(「二十四文字法華經」,被鳩摩羅什漢譯為二十四個文字而得名),禮拜之。

注10.【上慢之四眾】:四眾是指,輕視侮蔑及迫害一邊唱念二十四文字法華經一邊禮拜世人的不輕菩薩,那些比丘(出家男性)、比丘尼(出家女性)、優婆塞(在家男性)、優婆夷(在家女性)。上慢則指,增上慢,自以為是的慢心。

注11.【權實】:實是實教的略稱,意指道出佛所悟得之真實的法華經。權是權教的略稱,意指,為了助人理解真實教導,作為一時方便所說的教導。

注12.【開會】:意指闡明爾前權教是作為一時方便所說的教導,並正確為真實教導的法華經定位及活用之。

注13.【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法華經383頁)。意指,連佛在世時,宣說法華經都會招來眾多怨嫉,更何況在佛滅後弘揚法華經的人,當然會招來更多的怨嫉,以及遭遇大難。

注14.【六難九易】:從六項觀點來說明釋尊滅後實踐法華經之難。比起此六難,舉起須彌山投擲到他方世界等九件事,是為易事。

注15.【三類強敵】:法華經勸持品的二十行偈(法華經446頁)闡示,有人將在佛滅後的惡世迫害弘揚法華經者。妙樂大師則在《法華文句記》將此迫害者分為三種類,亦即,俗眾增上慢(在家的迫害者);道門增上慢(出家的迫害者);僭聖增上慢(佯裝聖人,廣受世人尊敬的迫害者)。

注16.【呵責、?遣、舉處】:呵責是指,嚴厲斥責。?遣是指驅逐。舉處是指,列舉罪過,加以譴責。

注17.【『涅槃經疏』】:天台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所著。從天台宗的立場對涅槃經所作的注釋。

注18.涅槃經有道:「我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不
壞」,闡述釋尊能獲得金剛不壞之佛身,是因為以不惜身命的決心護持正法之故。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