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0日 星期五

開目抄講義 第17回:折伏——揚善責惡 大慈悲的師子吼

開目抄講義 第17回:折伏——揚善責惡 大慈悲的師子吼

內容︰
本回拜讀御文
疑云:稱念佛者、禪宗等墮無間,顯見諍心,其將不免墮於修羅道乎?又、法華經之安樂行品云:「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汝與此經文相違,故遭天棄者耶?…...汝之不審,世間學者,或多以為有理。即使日蓮弟子,雖經一再曉諭,亦不能盡棄此見,若一闡提人然者。爰先舉天台、妙樂等之釋,以塞彼等之邪難。
  夫云攝受、折伏法門,宛若水火,火厭水,水忌火。攝受者,嘲折伏。折伏者,憫攝受。無智、惡人充滿國土時,攝受在前,如安樂行品。邪智、謗法者多時,折伏在前,如常不輕品。譬如暑時用寒水,冬冷時喜火。草木是太陽之眷屬,寒月則苦。諸水是月亮之所從,熱時則失本性。末法宜有攝受、折伏,因有所謂惡國、破法兩國故也。而日本國之現世,是惡國乎?破法之國乎?須辨之!(御書252?253頁)

白話

因懷疑而提問:你說念佛或禪宗等人,「將墮無間地獄」,可見你充滿好鬥心,一定會墮入修羅道的。法華經安樂品不是有說,「切勿論說他人及經典之誤,也切勿輕視欺侮其他的法師」。你就是違背這句經文,才會被天捨棄。…...我想世間大部份的學者會認為你這個疑問有理。無論我日蓮再怎麼諫曉,連我的弟子也無法捨棄這個疑問,何況是要面對如一闡提般的人,更應該先出示天台、妙樂等的解釋,以杜絕此類錯誤的批判。
攝受與折伏此法門,如水火般不相容。火厭水,水憎火。行攝受者,嘲笑折伏的人。而行折伏的人,則可憐行攝受者。
當無智者、惡人充滿國土的時候,應以攝受為先,誠如安樂行品所言。邪智、謗法者為多的時候,應以折伏為首,正如常不輕品所言。例如,天熱時用冷水,天寒時求火一樣。草木是屬於太陽的一族,寒冷月夜時,將受凍苦。而水則是月亮的隨從,炎暑時,將喪失其原本水質。
末法之時須要有攝受與折伏兩面,因為此時必兼具所謂的惡國與謗法國兩方。如今的日本國到底是惡國或謗法國,必須分辨清楚。

御文(2)

問云:責彼等念佛者、禪宗等,徒招其怨,有何利益?
  答云:涅槃經云:「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壞亂佛法,佛法中怨。無慈詐親,即是彼怨。能糾治者,是護法聲聞,真我弟子。為彼除惡,即是彼親。能呵責者,是我弟子。不?遣者,佛法中怨」。(御書254頁)

白話

問說:你因為斥責念佛與禪宗等人,而招來憎恨,到底有什麼好處?
答道,涅槃經有言,「如果善比丘看到破壞佛法的人,置之不理,如果既不嚴厲斥責,也不給予驅逐,或者不願糾舉其罪而加以懲罰,要好好記住,此人乃是信奉佛法者之敵。反之,如果能主動驅逐,嚴厲斥責,則此人才是我的弟子,真正的聲聞。」
此外,章安也曾說過,「破壞及搗亂佛法的人,是信奉佛法者之敵。不以慈悲去勸誡惡人,對他們假裝親切,反而是他們的敵人。能夠主動糾舉惡的人,才是護法的聲聞,也是我的真正弟子。為人除惡者,如同此人之父母。能主動痛責惡的人,才是我的弟子。不想驅逐惡的人,是信奉佛法者中之敵」(《涅槃經疏》)

講義
佛法的根幹在於慈悲。
慈悲不但是佛得悟的表徵,同時也是菩薩的實踐根本。
「然於忍難、慈悲之事,雖甚惶恐,實優有之」(御書220頁)──誠如這段之前曾探討過的御文所言,日蓮大聖人於本抄闡明,最能夠「忍難」與最富「慈悲」的人,才是真正的法華經行者。

法華經的嚴愛

身在惡根盤踞的末法時代,只要是自覺使命,要讓世人認清惡之本質的人,不管是誰,首先一定要有與難奮戰到底的覺悟。何況為萬人成佛奮戰,更是法華經行者的使命。而這種忍難覺悟的根底,隱含著絕不讓末法眾生墮入謗法之道,這份「嚴父之慈悲」。
本抄強調法華經的「嚴愛」。也就是說,「佛種的一念三千」(注1)才是唯一能拯救末法眾生的凡夫成佛之法。而想為眾生種下此佛種的佛之慈悲,不但是深深慈愛民眾的表徵,也是出自為了嚴戒謗法的嚴愛。因為眾生只要懷有誹謗法的無明(注2)、不信的心,就無法即身成佛。
大聖人在本抄引用傳教大師之文「他宗所依之經,雖有一分佛母之義,然但有愛,闕嚴之義。天台法華宗具嚴愛之義」(御書233頁)(出自《法華秀句》),而論述下種的本尊(注3)。
文中的「佛母之義」是指,胸懷如母親般的無限溫馨。類似這種佛的慈悲,在法華經以外的諸經典也是可見。然而那些經典是「唯有愛,欠缺嚴義」,唯有法華經「具備嚴愛之義」。
這也就是說,法華經的慈悲中,當然具備如母親般的無限溫馨。然而由於法華經是嚴格闡明何謂成佛之法,絕不夾雜方便之說的經典,所以自然兼具「對法的嚴格性」。這也是法華經的慈悲另一面。
此嚴格性也是為了闡明何謂妙法,亦即何謂能讓凡夫成佛成為可能的佛種。這份嚴格性是發自為了凡夫成佛,也是為了讓萬人分享法的慈悲。
本抄會論述「主師親三德」,那是為了闡明誰才是具備此嚴愛的慈悲典範。此典範也就是,為了讓末法眾生成佛而自願與謗法奮戰、弘揚佛種之妙法的法華經行者日蓮大聖人。
有關末法下種的主師親,也就是末法本佛,想待下回再詳細探討。本回想以此為前提來探討,可謂「開目抄」最後的主題──「折伏」論。

再次探討「貧女之譬」

上回曾經探討過,大聖人在本抄引用涅槃經的「貧女之譬」,來闡明何謂法華經行者的成佛之道。當中如此對弟子呼籲,即使遭遇諸難,如果能不起疑心,一貫秉持「強信」,自然能達至成佛的境界。
接著想回顧一下貧女為什麼能不求而自得大利益的原因。那就是一心思子的一念。大聖人說,此一念不但含有代表集中心思的「禪定」修行之意,同時也含有貧女對孩子不求回報的慈愛,亦即「慈悲」之意。
因此貧女一心守護孩子的典故等於是在譬喻,即使遭遇任何難也能不起疑心,堅持信奉教說萬人成佛的法華經這種堅信。而貧女最後轉世成為梵天,則是在譬喻因為貫徹所信而成佛一事。
這種確信萬人成佛不疑的精神,正是慈悲的表現。
可見代表付隨此確信的「慈悲」層面之修行,也就是「折伏」。換句話說,「折伏」是成佛所不可欠缺的實踐。

是「爭鬥心」或「奮戰心」
是「修羅道」或「菩薩道」

針對大聖人破折當時的念佛宗和禪宗教義,說是令人結下捨棄法華經惡緣的謗法教導,以及墮無間地獄之因。 針對此點,「開目抄」先設問說,這種主張是否出自「爭鬥心」,大聖人自己是否才應墮入「修羅道」(注4)?然後開始闡述折伏論。
此外大聖人更引用法華經安樂行品(注5)所言:「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法華經458頁),而指出世人指責他就是因為違背了法華經經文,自行折伏,才會被諸天善神捨棄。
可見大聖人是實際受到這類非難,才會有感而發。
佛教不應譴責他宗才是。批評其他宗教是有反和諧精神。很多人都被這種想法所束縛。本抄也提到,大聖人不只受到他宗非難,連門人當中,也有無法理解大聖人此舉的人。
例如大聖人曾說,「汝之不審,世間學者,或多以為有理。即使日蓮弟子,雖經一再曉諭,亦不能盡棄此見」(御書252頁)。
針對為了迎合世間學者而背叛大聖人的門人,大聖人在「佐渡御書」曾強烈破折說,「如斯而起疑,不祇棄捨法華經,反至教訓日蓮,以聰明自居之僻人」(御書995頁)。
可見其中隱藏著本質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人對佛教有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
一般人一說到佛教,往往會認為,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所謂涅槃(注6)此完全寂靜的境界。所以會產生一種傾向,認為修行者應該遠離世間,隱遁山林,逃避現實世界。換句話說,認為佛教是一種想遠離現實苦惱世界,追求烏托邦的思想。
但若持有這種想法,就無法理解佛的真正精神鬥爭。因為真正的佛教,不是主張在虛構天地中追求烏托邦,而是講求如何在充滿現實苦惱的娑婆世界中實現理想,應該是變革現實的思想。也就是說,透過與現實的奮戰,磨練出能克服一切風暴的強韌生命,這才是佛法的目的。
佛法教導的真髓,並非在於追求如不起波浪的小池塘般平穩的人生,而是為了讓人們確立,縱使身處驚濤駭浪中也絕不崩潰的幸福境界。
雖然一心想追求不招惹是非的渺小幸福,可是當暴風一刮,浪濤便將隨之而起。因此若能發揮毅然冒著無明與宿命的風暴前進,如此根源力量,便能獲得幸福。所以說,人唯有透過奮戰,才能實現幸福。
若想締造自他皆幸福的社會,就必須與令人結下惡緣的錯誤思想宗教奮戰。「折伏」行就是這場奮戰的象徵。
針對折伏會令人產生「爭鬥心」,導致墮入「修羅道」這項批判,大聖人反駁,折伏不但是「慈悲」的表徵,也是象徵「要與惡奮戰的決心」。正因為折伏是「佛心」的表徵,所以折伏是一項必須秉持與佛不二之心實踐的修行,也是末法應行的「菩薩道」。

攝受與折伏

大聖人為了答覆折伏是否含有「爭鬥心」這項指責,首先教說佛的修行是含有「攝受」(注7)、「折伏」兩義。藉此闡釋,折伏乃正當的佛道修行。
由於這兩種實踐形態正相反,因而會造成實踐某方的人排斥另一方。因此大聖人教說,選擇攝受的人總會嘲笑折伏行;選擇折伏的人則總會覺得攝受可悲。
如此互相排斥,執著自己的修行,此行為本身含著人人皆有的「我執」,這種根本迷惘。
大聖人的結論認為,攝受與折伏都是正當的佛道修行,至於應該實踐哪一項,要「依時」而定,並且闡述了選擇的基準。
「無智、惡人充滿國土時,攝受在前,如安樂品。邪智、謗法者多時,折伏在前,如常不輕品」(御書252頁)
由此可知,發問者藉由法華經安樂品的經文指責大聖人,說其諸宗破折之舉乃有違經文,是屬於片面的粗劣責難。
不能數落其他宗教或他宗信仰者之非,安樂行品這種實踐方式,是無智、謗法者眾多時的實踐。相形之下,如果到處充滿邪智、謗法者(注8)時,則應該實踐如不輕菩薩(注9),即使身陷杖木瓦石的迫害中仍然持續禮拜行的折伏行。
不輕菩薩的禮拜行是指,唱誦表達萬人皆有佛性的法華經精髓思想「二十四文字法華經」,即使遭受上慢之四眾(注10)的迫害反彈也不改信念。若能以如此不退轉的信念道出真實,其結果也等於是在折伏對方的過錯,所以說,不輕品教說著折伏精神。

末法邪智之國以折伏為首

由此可見,選擇攝受或折伏的根本基準在於「時」。
當然所謂的「時」並非指歷史學上的時代區分。而是意指,要綜觀該國所普傳的是何種思想、宗教,亦即思想情況,以及該國的眾生生命狀況,與眾生所面臨的社會情況、自然環境等的全體傾向,這些綜合性的時空背景。
大聖人在世時的末法樣相,具體而言,是光靠言詞或觀念盜用法華經一念三千法理的真言、華嚴等諸宗猖獗;以及散布敵對法華經教義的念佛、禪等諸宗混亂;權實(注11)不分;凡夫成佛實義迷失的時代。
此外大聖人還指出更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原本應該捍衛法華經真義的人們,卻袒護破壞佛教之徒。
也就是說,一些天台、真言的學者,竟然轉而奉承念佛、禪的施主,甚至畏懼三分。大聖人痛責這種現象說,「如犬之搖尾侍主,鼠之畏貓者然」(御書253頁)。而且這些學者甚至對國主、為政者道說破壞佛法與破國的因緣。由此可見,一國的思想混亂正是一國衰亡的根源,也是導致民眾苦惱的元凶。
身處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袖手旁觀,不敢伸張正義,是佛教徒的精神敗北,宗教家的心靈喪失。針對那些逃離現實,隱遁山林修行,應該奮起時,卻不奮戰之徒,大聖人痛責這就是背叛「應視攝受、折伏之時」原理的行徑,所以今生將墮入餓鬼道,後生也將陷入阿鼻地獄。絕對無法脫離生死的苦惱。
換句話說,敵對法華經的宗教家和其信徒,以及縱容法華經之敵不奮戰的法華經修行者,當這三者氾濫成毒,毒染一國的時候,那也就是「邪智、謗法」之國。
此時不奮起,不僅會葬送實踐護法的機會,也無法救濟民眾,更遑論貫徹佛的諫曉。

救民智慧才是真寬容

何況「法華經」思想本身就是擁有普世價值。法華經不但是宣說萬人尊嚴的思想,也是歌頌平等的經典。
此外,法華經之前教說的爾前經,原本也有闡示一部分敬人的思想與實踐,所以從法華經的立場來說,那是可以拿來發揮的。因此從「開會」(注12)的思想可見,法華經是一部可以涵誘@切佛教教義的寬容經典。
即使時至現代,法華經仍然可以作為高舉人本主義旗幟的最高峰之經典,巍巍聳立。
然而,一旦出現反人性主義的勢力,而這股勢力如果又想扭曲法華經的精神,則必須徹底與這類邪義奮戰。這也是法華經的思想。因為法華經教說,若是遇到這種惡世,應與迫害法華經行者的勢力進行鬥爭。例如,法師品的「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注13),或是寶塔品的「六難九易」(注14),或是勸持品的「三類強敵」(注15),都是在宣言要與這類無明、慢心鬥爭。
日蓮佛法的折伏實踐也一樣。一方面主張要與欺負民眾的一切勢力徹底奮戰,另一方面,只要是主張以民眾為本的思想,則能敞開胸襟容納與佛教相通的精神。
在佛教尚未傳到中國之前,大聖人針對一些救民的中國為政者,先給予評價說:「此等在佛法已前,作教主釋尊之使而助民者也」(御書1544頁),再說:「彼等智慧,發於內心,實不外於佛法之智慧」(同上頁),以表示救民的智慧才是佛法的智慧。
折伏原本是佛其慈悲行的實踐,也是秉持最誠懇的尊敬萬人之念為根幹,所以才能構成折伏行。如果沒有胸懷尊敬對方的心,折伏是不會有進展的。相信此事沒有比徹底實踐過折伏的人,更能強烈感受。
由此可見,折伏根本無絲毫所謂的「爭鬥心」等等。所以說,折伏根本有異於排他主義、獨善主義。
折伏的根幹當然在於「慈悲」,還有就是化慈悲為勇氣,與惡奮戰到底的「破折精神」。
而當構成人最基本因素的宗教本身發生混亂的時候,如果看到想破壞人的精神此錯誤思想、宗教橫行,卻毫無行動,這分明是違背佛法慈悲的行為。
如果縱容忘卻「為人而有的宗教」、「救濟民眾的宗教」此原點的錯誤宗教,其結果將會讓民眾越沉淪苦惱大海。這種行為乍見好像「無爭鬥心」,其實卻是罪大惡極。

「無慈詐親,即是彼怨」

本抄透過以下的問答來說明,與惡奮戰的折伏精神是何其重要。
「問曰:因為斥責念佛者與禪宗等而招來憎恨,到底有什麼好處?」
針對這項疑問,大聖人引用涅槃經回答。
--釋尊曾對弟子呼籲。面對破壞佛法者,如果不敢毅然呵責、?遣、舉處(注16)的話,即使是佛弟子,也將成為佛法之敵。勇敢奮戰者,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護法的聲聞。
針對這段答覆,《涅槃經疏》(注17)曾闡釋,面對破壞佛法者,如果「無慈詐親」,反而會成為「彼怨」。
此處明確表示,折伏是一項慈悲的行為。因為能夠斬斷破壞對方生命的無明,從根底解救對方,才是真正的慈悲。
這種發自信心與慈悲的真誠行動就是折伏。大聖人於「開目抄」如此教示。
「得知有人將殺害自己的父母,難道不會想告知父母嗎?惡逆的兒子喝得爛醉,欲殺父母,難道不會想制止嗎?惡人想放火燒毀寺院時,難道不會想制止嗎?自己的孩子患重病,難道不會想送醫嗎?」(御書254頁,大意)
「慈悲」的正反就是「詐心」。如果明知對方的惡,卻置之不理的「詐心」覆遝蒤茠懋|,那麼欺瞞他人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行為。人們若不敢道出真實,最後必造成社會從根腐爛起。
思想這根支柱倒地,社會也將倒塌。
宗教是社會的支柱。如果支撐社會的宗教界縱容「逼迫人隸屬的宗教」、「視人為手段的宗教」橫行,那等於是在毒化人心。所以大聖人教說,務必與「法華經之敵」奮戰到底。
「信心深者,亦不責法華經之敵。不論作得如何大善,讀誦書寫法華經千萬部,得一念三千之觀道者,如不為責法華經之敵,不能得道」(御書1576頁)。
發自慈悲的折伏,正是代表能讓人們的善心蘇生,以及能讓社會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師子吼。
折伏是一項破魔與斷絕無明的行動,也是一場真正為了實現民眾幸福的高貴精神鬥爭。折伏正是師子王其「奮戰心」的表徵。唯有透過折伏這場奮戰,才能鍛鍊出金剛不壞的生命。
大聖人舉出涅槃經的「成就金剛身」經文(注18),闡示從事折伏行的利益。所以說,勤於折伏的人,將能塑造出任誰也無法破壞、如鑽石般的生命。
由於折伏這場喚起慈悲之戰,使我們能讓潛伏在己身的惰性、粗心、膽小等生命的銹剝落。而貫徹想要拯救一個人這種智慧鬥爭的人,不但可以破除束縛人的固定觀念,同時也可以破除不管他人的不信無明。
敢與惡奮戰的人,不但能用破除精神腐敗的清流洗滌自己的生命,更能無止境地開啟但願萬人幸福的寬容境界。
此外,不喪失奮戰意志的人,亦可在生命中刻劃下今生人界的無上回憶。
唯有在奮戰不懈當中,才能散發廣宣流布人生的榮光。這種一心為廣布,面對任何法戰也勢必戰勝的金剛不壞生命,不止今世,直到三世永遠都能綻放光芒。

(待續)

注1.【佛種之一念三千】:由於教說萬人成佛的法華經所闡釋的一念三千妙法,是能夠讓人人成佛的根本因,故被稱為佛種。

注2.【無明】:生命的根源性無知、迷惘、昏闇。意指,無法相信與理解闡明終極真實妙法的愚癡。

注3.【下種之本尊】:以下種來譬喻要讓人人信受成佛之根本因的妙法,稱之為下種益。日蓮大聖人所闡顯的御本尊是以實現下種益為目的,故稱下種之本尊。

注4.【修羅道】:十界當中,屬於象徵迷惑境界的六道之一。意指會不斷被激起爭執衝動的境界,亦即修羅界。

注5.【安樂行品】:釋尊曾於法華經第十四章勸說,應於其滅後的惡世弘通法華經,並從身、口、意、誓願四個方面來闡述,其時應留意的實踐方法,稱之為四安樂行。

注6.【涅槃】:梵語(nirvana)的譯音。意指完全斬斷煩惱的靜寂境界。亦指佛的入滅。

注7.【攝受】:教導人們認識佛法的方法之一。先認同對方不同的主張,再漸漸引導對方步入正法的方法。

注8.【無智‧惡人、邪智‧謗法者】:此處所謂的「無智」是指,因為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而不識佛法的人。「惡人」是指,因為不知道佛法而毫無自覺地作惡的人。兩者皆不會主動排斥或誹謗佛法。相形之下,「邪智」是指,明知正法卻被本身的迷惑、欲望所驅使,執著錯誤之法,並圖謀此法的正當化,加以弘揚的人。「謗法」則指,不信正法,強烈反對,並加以誹謗的人。

注9.【不輕菩薩】: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所說的菩薩。釋尊於過去世修行的姿態之一。不輕菩薩曾於威音王佛的像法末期,從事佛道修行,即使面對迫害自己的人們,也使用相信迫害者也具有佛性的話(「二十四文字法華經」,被鳩摩羅什漢譯為二十四個文字而得名),禮拜之。

注10.【上慢之四眾】:四眾是指,輕視侮蔑及迫害一邊唱念二十四文字法華經一邊禮拜世人的不輕菩薩,那些比丘(出家男性)、比丘尼(出家女性)、優婆塞(在家男性)、優婆夷(在家女性)。上慢則指,增上慢,自以為是的慢心。

注11.【權實】:實是實教的略稱,意指道出佛所悟得之真實的法華經。權是權教的略稱,意指,為了助人理解真實教導,作為一時方便所說的教導。

注12.【開會】:意指闡明爾前權教是作為一時方便所說的教導,並正確為真實教導的法華經定位及活用之。

注13.【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法華經383頁)。意指,連佛在世時,宣說法華經都會招來眾多怨嫉,更何況在佛滅後弘揚法華經的人,當然會招來更多的怨嫉,以及遭遇大難。

注14.【六難九易】:從六項觀點來說明釋尊滅後實踐法華經之難。比起此六難,舉起須彌山投擲到他方世界等九件事,是為易事。

注15.【三類強敵】:法華經勸持品的二十行偈(法華經446頁)闡示,有人將在佛滅後的惡世迫害弘揚法華經者。妙樂大師則在《法華文句記》將此迫害者分為三種類,亦即,俗眾增上慢(在家的迫害者);道門增上慢(出家的迫害者);僭聖增上慢(佯裝聖人,廣受世人尊敬的迫害者)。

注16.【呵責、?遣、舉處】:呵責是指,嚴厲斥責。?遣是指驅逐。舉處是指,列舉罪過,加以譴責。

注17.【『涅槃經疏』】:天台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所著。從天台宗的立場對涅槃經所作的注釋。

注18.涅槃經有道:「我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不
壞」,闡述釋尊能獲得金剛不壞之佛身,是因為以不惜身命的決心護持正法之故。

*     *     *

2005年9月29日 星期四

開目抄講義 第16回:我及我弟子--「重要時分」勇於奮戰者將成佛

開目抄講義 第16回:我及我弟子--「重要時分」勇於奮戰者將成佛

內容︰
本回拜讀御文
我及我弟子,雖有諸難,若無疑心,自然得至佛界。勿疑天之無加護,勿嘆現世之未得安穩,雖朝夕教我弟子矣,皆因生疑棄離。
愚人之習,於約束事,偏於重要時分忘失。顧念妻兒之可憫,為現世之別離而興嘆者乎?然多生曠劫,與親愛妻兒分別,幾番是出於心願者乎?又或出於為佛道而分別者乎?其為分別則一也。
所願我能不壞法華經之信心,直詣靈山,再回而為妻兒輩之導也!(御書251頁)

白話

不論是我,或者是我的弟子也好,遇到任何難,只要不產生疑心,就一定可以到達佛界,絕不要認為沒有獲得上天的加護就懷疑信仰。也絕不要認為現世不得安穩就怨嘆。即使我朝夕一直教導我的弟子,但大家似乎仍然會生起疑心,捨棄法華經。
軟弱者,總是會在重要的時候忘記約束的事。就是因為不忍拋下妻兒,所以在現世離別時會哀嘆。在反復生死當中,難道每次會是自願與親愛的妻兒離別而不悲嘆嗎?又難道曾經為了佛道而別離過妻兒嗎?不管什麼時候,人都是會悲嘆別離的。
首先,不可自我破壞法華經的信心,要直往靈山,然後再由此引導妻兒。

講義

苦難能使人堅強。
大難能鍛鍊信心。
只要勇於挑戰難,徹底鍛鍊信心,就能在己心湧現「佛界」。
大難來襲時,能胸懷「師子王之心」持續奮戰的人,必能「成佛」。
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真髓是,「信」即「成佛」。
重要的是,此「信」必須是能相信自身與萬人佛性的「深信」。而且此「信」必須是,不管碰到何事也要貫徹到底的「持續之信」。此外,絕不敗給任何魔性的「強韌之信」,更是決定成佛與否。
闡述此「信」即「成佛」之深義的「開目抄」,如下一節是非常有名的。
「我及我弟子,雖有諸難,若無疑心,自然得至佛界。勿疑天之無加護,勿嘆現世之未得安穩,雖朝夕教我弟子矣,皆因生疑棄離。愚人之習,於約束事,偏於重要時分忘失」(御書251頁)。
面對任何苦難,也不能起「疑心」。縱然沒有諸天的加護,或現世不得安穩,也不能有「悲嘆之心」。能以不退轉的心貫徹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這是一段闡示信心極意的根本中之根本指導,也是永遠的指針。本回,我們想就這節御文為主,來學習日蓮佛法講求的信心本質。

闡明師弟精髓的一節

這節御文開頭便呼籲「我及我弟子」。
日蓮大聖人在「開目抄」當中闡明,自己是要與根源惡此謗法奮戰的「真實法華經行者」;是要把日本從法滅與亡國危機救出的「日本之梁柱」;是為了顯現凡夫成佛大法,以照耀長久末法陰霾的「末法本佛」。
而且大聖人又覺悟說,「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御書249頁),並發出如師子吼的大誓願說,「我、誓將作日本之梁柱,日本之眼目,作日本之大船」(同上),闡示了本身的精神核心。
對照這節以呼籲「我及我弟子」為始的御文,明顯可知,大聖人想教導弟子,何謂呼應師匠大聖人精神的信心。
「我的弟子們,要與師一樣奮起!」
「要像個師子王之子,破除疑心與悲嘆!」
「不能成為重要時分,卻忘記信心的愚者!」
「跟大聖人一起」,秉持與師一樣的決意奮起,邁向廣宣流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弟子。不管是誰,只要是與大聖人同心,成為「日蓮之一門」(御書1430頁)的時候,此人眼前已經敞開著成佛大道。今後只要步在這條大道上,「自然」通達成佛。
佛所說的法,闡明萬人的生命中皆有佛的生命。並且說,要使萬人開啟、顯示、領悟和融合心中一直蘊藏著的「佛知見」(注1)。法華經也明確闡述,讓萬人成佛,方為成就佛的出世本懷。要讓萬人跟自己一樣成為「偉大的人」,這是佛教的本質。可見佛教一直是以培育能與師秉持同心奮戰的弟子為目的。佛教無疑是講求「師弟的宗教」。
當日蓮大聖人宣稱「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這份精神火燄熊熊點燃全體門生的胸中燈火時,「師弟不二的宗教」才可謂完成。
由此可見,「我及我弟子」這句呼籲中,蘊含著「我的門生們,要二陣、三陣地接踵而至」這份期部C

不惜身命乃師弟羈絆

每當拜讀「我及我弟子」這句聖訓時,它就如同金字般強烈地浮現在眼簾。
一般的宗教人士,只會片面想到呼籲「我的弟子們」。然而大聖人卻先說「我及」。這句「我也是」的呼籲中,充分表露出師弟一體的佛法精神。
此外,貫穿這師弟強韌連帶核心的是「不惜身命」。為師的日蓮大聖人本身也是由於對法的「不惜身命」,才能成為讓萬人得以分享佛法的民眾領導。身為弟子的也應該站在弟子的層次,為了弘揚法,務必秉持與師相同的「不惜身命」之實踐,奮戰到底。
教導弟子此事的就是這段御文,「顧念妻兒之可憫,為現世之別離而興嘆者乎?然多生曠劫(注2),與親愛妻兒分別,幾番是出於心願者乎?又或出於為佛道而分別者乎?其為分別則一也。所願我能不壞法華經之信心,直詣靈山,再回而為妻兒輩之導也!」(御書252頁)。
當然此教導也是大聖人身陷危及性命大難中所說的。但對我們而言,絕不能忘記的事實是,當戰前軍部權力鎮壓創價教育學會(注3)之際,跟隨牧口先生、戶田先生一起被捕入獄的幹部們,卻違背這句聖訓,紛紛退轉,屈服權力。
當時戶田先生在獄中曾於信函中寫道,「絕不能懷疑沒有諸天、佛、神的護佑。一定會護佑的。也絕不能怨嘆現世為何不得安穩。」
這段話正涵輓菕u開目抄」精髓。
身為一個人,以及身為一個信者,應該如何活下去?切勿忘記,唯有為最高的法而活,在奉行不惜身命奮戰到底的信心當中,生命才得以鍛鍊,以及奠定金剛不滅的成佛境界。

不求自得的成佛

  御書教導,不管遭遇多少的難,只要能忍難貫徹信心,即使不求也自然能獲得成佛的利益。這也就是說,可獲「不求自得」(注4)的成佛。
為什麼不求也能成佛?
那是因為眾生的生命本來就是妙法蓮華經的當體。而且只要能靠「強盛的信」,就能使原本具備的妙法蓮華經其自在作用,毫不受阻礙地呈現出來。
當此妙法蓮華經能夠自在發揮其作用於人的生命時,此生命即稱為佛界生命。此時妙法無限的力量,也將毫不受阻礙地顯現,成為人的各種力量,發揮自如。
例如「一人奮起的勇氣」、「耐力」、「克服困境的智慧」、「關懷他人的慈悲心懷」。這些被視為佛之生命的種種力量,會在必要的時候,以適時的形態顯現。也就是說,妙法的力量,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化為人的力量,呈現出來。
這裡有一點應該注意的,其實阻礙妙法力量顯現的是隱藏在我們心中的根本迷惑,也就是「無明」(注5)。
「無明」意指不知道妙法,也是一種根本的無知。由於不知妙法,而導致生命成為茫然狀態,一直受黯淡衝動的作用所支配。就是這種作用招來不幸。各種不幸、苦惱的根源都在於無明。
所以說,如果得知妙法,無明便會立刻消失。舉例來說,妙法是太陽,無明就像掩覆太陽的烏雲一樣。烏雲消散的話,陽光便會馬上照射。所以只要能消除這種根本迷惑,妙法的力量便能立刻顯現在生命上,化為種種未w,以及化作價值創造的作用,顯現出來。此時所產生的各種未w及價值,都是出自「蓮華之法」的效應。
即使說「眾生是妙法的當體,原本具有佛界生命」,但如果沒有進行撥開無明烏雲的奮戰,佛界是無法實際顯現的。佛界不是外表光唱題目就可以顯現的。當然更不用說是叫僧侶代為唱題就可以顯現。
唱題的人本身必須進行消滅無明的奮戰才可。因為無明是屬於心中的迷惑,所以必須在自己的心中奮戰。如何持續此心中的奮戰,那就是要貫徹「信」。
如果想要根據表明佛之悟得的法華經,讓自己的生命也能顯現如同大聖人於自身中所發現,以及透過其本身的奮戰中所確認、並且經過證實的妙法蓮華經此根源之法的作用,那就必須「唱唸」與大聖人同心的題目。也就是說,其根本在於要有「與無明奮戰」的「信」。
大聖人所弘揚的題目,可謂「奮戰的題目」。
無明會以懷疑、不安、煩惱等各種形態出現。要克服這些形態,只有靠「信」的力量。大聖人教示,「無疑曰信」(注6)。
並說,「對治元品無明之利劍正是此一信字」(御書785頁)。對付無明要靠信這把利劍。就根本而言,與魔奮戰也等於是與無明作殊死戰。我們一直在與妨礙廣宣流布的魔勢力奮戰。如何與此魔奮戰,其根本也是在與無明奮戰。此外,與人生當中所遭遇的各種困難奮戰,其本質也是在與無明奮戰。
失去對妙法的「信」,換句話說,如果失去「必定成佛」、「一定會幸福」、「必能實現廣宣流布」這一念,那麼無論是遇到人生的困難,或遇到廣布途中的障魔,都將敗北。
本抄教示,絕不能敗給「疑心」,也不能被「悲嘆的心」所束縛。這種疑心與悲嘆,正是無明的表徵。
何謂打破無明的「信」,直截了當道出其意義的就是本抄引述的涅槃經(注7)貧女之譬。此譬喻道出母親捨命救子的故事。

涅槃經的貧女之譬喻

  涅槃經有一則故事大要如下:
--話說有一個既無家可歸,也沒有人願意給予救護的貧女,在一間屋子生下了一個嬰兒。沒想到又被逐出屋外,貧女只好抱著嬰兒,前往他國。途中非但遭遇狂風大雨,也飽受飢寒交迫之苦,甚至被蚊、虻、蜂、毒蟲所咬。當要渡河的時候,卻碰到水流急速,緊抱孩子不捨的貧女,母子終於滅頂。但是這位婦女由於慈愛孩子之心的未w,死後轉世為梵天。
經中如此教說,貧女就是擁有這份即使捨命也要守護孩子的慈愛心,才能產生這股變革境界的力量。
對現代人而言,這則故事或雪|讓人留下淒涼悲慘的感受。但應知佛法是為了讓每個母子獲得幸福而說的。更何況,從受持妙法的我們來看,人人都可在今世當中成佛,奠定絕對的幸福。所以說,這則故事內容雖有異於教說一生成佛的日蓮佛法,然而大聖人為什麼要在本抄引用這則故事?那是因為在這段經文的最後,釋尊所呼籲的內容含有重要的訊息。
也就是說,釋尊想指導善男女,要效法這位母親守護孩子到最後一刻,護法到底。因為護法到底的信心,也等於是通往成佛之道。亦即要善男女秉持「不惜身命」、「我不愛身命」的信心。
就我們的實踐而言,不惜身命並非要自己不顧一切地犧牲性命,而是本身要為法而活到底。

一念三千之珠玉

本抄以「一念三千之珠玉」(御書251頁) 來表達貧女之譬所闡示的成佛原理。
接著想簡單探討此譬喻於本抄的脈絡。
大聖人針對涅槃經貧女之譬想闡示的本質,作了如下的結論。
「所詮、念子之一念是慈念也,別無他事。念一境,似定。專思念子,即似慈悲,祇此一念,雖無他善,即得升天。」(御書251頁)

(白話:歸根究底,除了出自思念孩子的慈念之外無他。把心集中在孩子這個對象,相通於透過冥想以定心的修行。一心思子的思維,也等於是慈悲。根據此理,即使沒有行其他的善行,也能出生在天界。)

換句話說,貧女為什麼能不求自得地轉世成為梵天?大聖人舉出兩點理由,其一是等同於禪定(注8)的「念一境」。其二是等同慈悲的「專思念子」之心。
「念一境」意指,把心思集中在一件事上,亦即「定下一念」。此終極一念就是「一念盡億劫之辛勞」的實踐。有在實踐此一念的人,將儼然湧現無作三身之佛的大生命(注9)。
之後大聖人又說,於諸經、諸宗所說的唯心法界、八不中道、唯識、五輪觀(注10)等成佛論,只不過是「黃石」(注11) ,並非珠玉,這些論說是無法成佛的。並說,法華經的「一念三千之珠玉」才是「成佛之道」。
作為此「一念三千之珠玉」的詮釋之一,「珠玉」可謂意指,一個人的一念可達到「同時具備九界之因與佛界之果的因果俱時狀態」。也就是說,十界、三千的一切狀態都合而為一且互具,這顆像寶石一樣發放光芒的心,大聖人以「珠玉」來譬喻之。此「珠玉」也代表對妙法蓮華經「堅定的信」。也就是說,此「信」的一念,將化為蘊含佛界的寶玉而呈現。
綜觀諸經、諸宗所說的成佛論,有時候只是在訴說世界觀而已,經常止於安逸的自我肯定。有時雖說要滅無明,但那也僅似小乘教主張消滅煩惱所說的灰身滅智(注12)。不管怎麼說,都是與「一念三千之珠玉」,似是而非。
大聖人在本抄曾再次引用涅槃經的一段經文「不求解脫,解脫自至」,以作為貧女之譬的結語。意指,雖不自求解脫,但解脫也會自至。

「重要時分」勿忘與無明奮戰

「若無疑心,自然得至佛界」,誠如大聖人此教導,唯有「信」這一念才擁有能打敗懷疑、悲嘆等無明的生命,讓妙法蓮華經的作用顯現在生命的力量。
然而「無明」的力量卻是高深莫測。當必須與無明奮戰不可的時候,會鑽進我們內心,侵犯生命的就是無明。大聖人針對這種愚蠢行為訓誡說,「愚人之習,於約束事,偏於重要時分忘失」。
應當奮發強盛「信心」的時候,反而不信起疑退轉的話,那未免太愚蠢了。話中隱約傳來,「難道如今不正是『成佛之時』嗎!」「只要突破此大難,就能成就永遠的幸福!」此大聖人的心聲。
不管遇到什麼事絕不懷疑;不管發生什麼事也不會悲嘆,胸懷這種強韌精神的人是毫無可畏的。
回顧創價學會的歷史,戰前牧口先生入獄的時候;戰後學會重建期,戶田先生事業岌岌可危的時候;宗門化為三類強敵,露出獠牙的時候等等,學會不知面臨了多少次的大難。當時各自採取了何種行動?做了些什麼事?從中可看出身為弟子,以及信仰佛法者的本質。
絕對不能忘記,「重要時分」勇於奮戰的信心,如此才能散發佛界的光輝。這點也可視為本抄的一項結論。

(待續)

注1.【佛知見】:佛的智慧、境界。法華經方便品闡明,釋尊出現此世的目的(出世本懷)乃是,要讓一切生命開啟、顯示、悟得其所具備的佛知見,以及融入此境界。並說,由於在法華經已經說出萬人成佛之法,所以釋尊也滿足了其欲提升眾人至與佛的自己一樣境界的根本誓願。

注2.【多生曠劫】:意指,歷經多次的重生,反復無數劫的長遠時間。

注3.【創價教育學會】:牧口常三郎先生與戶田城聖先生於1930年創立,以認同牧口先生教育學說的教育工作人員為主所成立的團體。隨著成員增加,進而發展成以實踐日蓮佛法,以及進行傳教活動的團體。當時日本軍部政府為了強化思想統制,依據宗教團體法、治安維持法,對不順從己意的團體進行壓迫、鎮壓。創價教育學會以牧口先生、戶田先生為主的二十一名幹部,於1943年被逮捕。在幹部接二連三退轉當中,牧口先生為了伸張正義到底,而在翌年1944年11月,於東京巢鴨的東京拘留所殉教。戶田先生則於1945年7月出獄,一人獨自在戰後重建學會,並將名稱改為「創價學會」。

注4.【不求自得】:出自法華經信解品。摩訶迦葉等四大聲聞聽聞釋尊開三顯一的說法之後,得知至今被視為不得成佛的二乘得以成佛,而歡喜宣稱「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注5.【無明】:基本的煩惱、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之一。生命的根源性無知、迷惘、昏闇。意指,無法相信與理解闡明終極真實之妙法的愚癡。

注6.【無疑曰信】:心中不存懷疑,稱之信。出自《法華文句》卷10上。針對剛信仰佛法的最初階段、「一念信解」之心,有道「無疑曰信,明了曰解」。

注7.【涅槃經】:記述釋尊入滅與入涅槃時所說之法的經。「開目抄」所引用的貧女之譬,是出自大乘的大般涅槃經。

注8.【禪定】:毫不散亂地把心定於一處,斷滅煩惱,進入思考深邃真理的境界。

注9.「一念盡億劫之辛勞﹐本來無作三身﹐念念生起﹐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精進行也」(御書826頁)

注10.【唯心法界、八不中道、唯識、五輪觀】:「唯心法界」出自華嚴經,主張森羅萬象皆不離心的修行。八不中道出自龍樹的《中論》,認為否定執著兩極端的一切邪見之處,才有中道之義,是三論宗所重視之教義。唯識主張,森羅萬象只不過是屬於識之範疇,是法相宗之說。五輪觀則是真言宗之說,認為地、水、火、風、空的五輪(五大)亦屬五智五佛的種子,若將其分配於吾身,則吾身是為五智如來。

注11.【黃石】:黃色的石頭。也是礦物、方解石的別名。比起黃金、玉石,是屬於沒有價值的石頭。

注12【灰身滅智】:意指,燒身成灰,以滅智慧。小乘教認為,若能滅除衍生一切煩惱之根源的身心兩面,則可脫離生死之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