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
本回拜讀的開目抄御文: 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身子退六十劫菩薩之行,以不堪乞眼婆羅門之責故;久遠大通者沈淪於三五塵劫間,以遭遇惡知識之故也。就善、就惡,捨法華經者必得地獄之業。茲立大願,縱有以日本國位相讓,欲我棄法華經,而取觀經等以求後生之福者;縱有脅我,若不念佛將斬父母之頸,以種種大難相加,除非智者能破我義,終不為用也。其他大難,祇如風前之塵。我、誓將作日本之梁柱,作日本之眼目,作日本之大船,此願不可破!(御書249頁) 白話: 總而言之,即使諸天要捨棄我也好,即使有任何難,我也願意承擔。我已經做好要不惜犧牲的覺悟。 舍利弗於過去世累積了六十劫的菩薩行卻中途退轉,那是因為不堪乞眼婆羅門的辱罵。不論是於久遠之昔便獲下種者,或是於大通智勝佛之昔曾與法華經結緣者,由於退轉而必須在地獄歷經五百塵點劫、三千塵點劫的長遠時間,那也是因為被惡知識所迷惑。不論是善是惡,若捨棄法華經則必得墮地獄之業。 「應立下大願。『縱使要把日本國主之位相讓,以叫我捨棄法華經,信奉觀無量壽經等而求後生之福』,『縱使威脅我,若不念佛將把父母斬首』等等,即使有種種大難相加,除非有智者能攻破我的正義,否則我絕對不會被這些言詞所動搖。此外不管任何大難,對我而言,也不過是風前之塵。我,誓將作日本的棟樑,作日本的眼目,作日本的大船」,此誓願絕不可破! 講義: 一人奮起,誓必貫徹正義的勝利生命,是沒有一絲猶豫和後悔。 這種境界如無雲的萬里晴空。 「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御書249頁)。 每當我拜讀這節可謂「開目抄」精髓的御文時,全生命就會與本佛日蓮大聖人的崇高精神產生共鳴,無限的勇氣與歡喜,油然而生。 這段御文也是1960年5月3日我就任第三任會長時,曾經深深拜讀的聖訓。 本回連載想從這節御文的文始來探討。 這節御文主題就是「一人奮起的精神」。 廣宣流布大業總是從「一人奮起」的勇者發起。 佛教歷史的起源,也可謂是源自發覺人內在之極尊生命的釋尊,決意「一人奮起」那一瞬間。 末法萬年廣宣流布的序幕,也是由於本佛日蓮大聖人為了向生於濁世的人闡示,何謂立足極尊生命的生存之道,以及為了實現此道,秉持面對大難的覺悟,「一人奮起」,才得以掀開的。 追隨大聖人此心的創價學會先師牧口先生,以及恩師戶田先生,為了進行現代的宗教革命與人間革命之道而「一人奮起」。我也是身為不二的弟子,一人奮起,開闢了前所未聞的世界廣宣流布之道。 「一人奮起」的真正鬥爭背後,一定會出現「二人」、「三人」的勇者接其後踵。學會也是因為無名的崇高庶民一個接一個奮起,才得以建立今日涵蓋全球的善與正義網路。 拂拭門下的根源迷惑 從某個層面來看,以「所詮」為始的這段「開目抄」御文,可謂象徵今日世界廣布發展的一道光源。 這段御文的結論也就是說,日蓮大聖人才是末法法華經行者。 首先想確認,在這段御文之前的「開目抄」結構。 就本抄整個構造而言,這段御文是大聖人在御書全集費了將近三十頁的篇幅,回答其本身遭受迫害卻不見諸天善神加護,此「世間疑問」「日蓮大聖人是不是真正的法華經行者?」的結論部分。大聖人在這當中,細緻查證經文,詳細確認了自身的行為舉止一一符合法華經經文所言。 尤其透過勸持品的經文結論說,招來三類強敵(注1)的日蓮大聖人,就是經文所說的法華經行者。 此外針對法華經行者遭受迫害卻無諸天善神加護這個疑問,舉出了三點理由,詳盡說明。 如此基於「經文」與「道理」的詳細論證,應可說已經完全解除世間之疑。可是,大聖人並不就此結束論證。 為什麼呢?因為還沒有完全消除世人以及門生對大聖人起疑的根源迷惑。 此根源迷惑也就是對「謗法」的無知。懷疑法華經行者為什麼會遇難,其根源就是在於這種無知。如上回所探討過的,敢與「謗法」此根源惡奮戰的人,才是末法法華經行者。然而,無知的人並不知道這場奮戰的含意。 不管法華經早已預言末法法華經行者將遭受大難,或大聖人費盡唇舌訴說為何無諸天加護的理由,無知的人也無法理解大聖人自願受苦受難,與「謗法」奮戰的理由。 因此,大聖人才會以自立「誓願」這種方式,來顯示法華經行者敢與謗法奮戰的境地。 大聖人在這段御文之前,一直以文證及理證來「論證」人們的疑難。相對的,這段御文則顯示何謂大聖人屹立不搖的「誓願」人生,以及如何在現實中破除潛伏人們生命奧底的根源迷惑。這也可說是一節發自「慈悲」,為了磨練與提昇萬人生命的師子吼。 大聖人進而透過這段御文闡示,其貫徹誓願的「奮戰精神」才是法華經行者的真髓。這段御文表明大聖人不只是透過文證和理證而被證明的法華經行者,其一生的行動正躍動著法華經行者的精神。 這段御文啟首的「所詮」──其意是,總而言之,在這之前雖然已經針對法華經行者為何會遇難作了種種說明,但是接著要闡述的則是最重要的事。 接著以「不仰諸天」一語道出,即使諸天善神要捨棄我,也悉聽尊便的決心。 又說:「身承諸難」──即使必須遭遇再多的難,我也願意承受。 並斷言:「誓終此生」──今後誓以不惜身命精神奮戰到底。 此御文顯示出,大聖人已經突破世間與門生的疑難,此的偉大境界。可見大聖人早已超越「欲求諸天的庇護」,或「想逃避難」這類世人的念頭,顯示出自身的境地,亦即其作為法華經行者的覺悟。 從大聖人的境界來看,有比諸天有無加護更重要的事,這是不管遇到任何大難,誓死必須達成的。 那就是佛本身於法華經所說的大願、至善的萬人成佛,亦即為了實現此萬人成佛目標的廣宣流布。 這也是大聖人摒棄世間與門生的一切執著,想贏得的目標。 法華經行者是指,視佛的大願為自己的誓願,在佛滅後的惡世,排除任何困難也要達成此誓願的「奮鬥之人」。 尤其在末法惡世,如果不弘揚法華經的肝要、即凡夫成佛之法的妙法蓮華經,是無法成就此大願。 妙法蓮華經乃「心法」。誤導人們對妙法蓮華經不信的法華誹謗,正是要讓人們遠離成佛的惡緣,以及阻礙成就佛之大願的大敵。所以,末法的法華經行者必然會成為勢必與謗法抗戰的人。 誓願是指法華經行者的「奮鬥精神」。因此大聖人透過這段御文道出,其身為法華經行者的誓願。 「不退」才是信仰的真髓 什麼才是步上這條誓願人生之道上,最不可欠缺的條件?那就是「不退之心」。誓願要貫徹達成,才能稱作真正的誓願。為了達成誓願,要有不退轉的心。大聖人以這段御書教導我們不退之心的重要性。 「身子(注2)退六十劫菩薩之行,以不堪乞眼婆羅門(注3)之責故;久遠大通者(注4)沈淪於三五塵劫間,以拂拭遭遇惡知識之故也。就善、就惡,捨法華經者必得地獄之業。」(御書249頁) 信仰最重要的就是「不退的心」。而且此心必須是涵蓋身、口、意。也就是說,絕不喪失奮戰不息的精神,這才是日蓮佛法的精髓、創價之心。 大聖人並在本抄回顧本身立宗時的誓願,以此闡示其覺悟開始掀起法戰的「不退之誓」。 「此度,發強盛之菩提心(注5),誓願決不退轉!」(御書218頁)大聖人立下如此的誓願。 如今我們正在濁劫惡世的娑婆世界(注6)穢土從事佛道修行。若想在充滿謗法的惡知識當中,邊與三障四魔(注7)、三類強敵對抗,邊顯示信仰的實證,則必須一再接受與自己生命的無明(注8)奮戰的磨練。 如果不確立不會受任何動搖的「堅定心志」,以及貫徹誓願之道的「清淨之心」,這盞佛道修行的燈火便會馬上被魔風所吹熄。 強化這份心志正是「不退的原點」。沒有深厚的覺悟,是無法摧毀惡知識的障魔。 大聖人為了顯示這種惡知識的可怕,而舉出修行大乘卻退轉的舍利弗之例,和自久遠三千塵點劫之昔便與大通結緣的退轉者,以及自久遠五百塵點劫以來就結緣的退轉者之例。 舍利弗為什麼會退轉,那是因為遇到企圖讓舍利弗退轉而接近舍利弗的乞眼婆羅門此魔。舍利弗並非被婆羅門此魔所打敗,而是敗給本身的心。 踐踏舍利弗眼球的婆羅門離去之後,舍利弗心中產生了無明的生命,也就是「難度」──根本無法拯救這種人的心。此心也是導致舍利弗從修行大乘菩薩道退轉,墮入修行小乘的原因。 當然,舍利弗的事例是針對歷經百劫的爾前經菩薩行,亦即歷劫修行者而言,不需要拿來跟我們的修行相提並論。因為佛法的修行應重視時機。 然而,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我們學會員平常在惡世末法弘通的時候,也會承受比舍利弗更重的精神負擔。 學會員即使遇到無智、惡心、邪智的攻擊,受盡辱罵中傷,仍然竭盡心力為拯救他人而努力。這是多麼尊貴的菩薩行的真髓。 每位學會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胸懷柔和忍辱之心,認真向御本尊祈求。透過不斷的唱題,確認到「那個人也有佛性」、「一定要把題目送到那個人的佛界」,再次果敢進行對話與行動。結果會更加提升自己的境界。 總而言之,退轉的舍利弗所欠缺的就是「法華經的心」。如果舍利弗能夠確信萬人皆有佛性,就能抗拒婆羅門的百般挑剔。 原本眼珠被踩在地上的舍利弗乃精神王者,可憐的應該是無法相信人之善性的婆羅門。但是舍利弗始終無法真正相信為了拯救這種無明生命的萬人成佛之法,這點應該是問題的根源。 本抄也舉出結緣自三千塵點劫、五百塵點劫卻退轉的例子,可見會退轉都是因為敗給惡知識,對法華經產生不信所致。 真實的釋尊佛法,以及日蓮大聖人佛法都是以主張萬人成佛的法華經思想為立足點。而與此思想背道而馳的正是無明,也就是無法相信萬人皆平等擁有至尊生命的昏暗生命。違背法華經,就好像滾下坡一樣,最後必定會墮入象徵無明深淵的無間地獄。 所以說,「捨法華經者必得地獄之業」。 法華經才是認同萬人尊嚴的宗教。法華經才是開啟法性的宗教。法華經才是創造價值的宗教。 當這部法華經要被弘揚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圖謀要讓法華經墮落的惡知識。惡知識企圖讓我們的生命陷入無明,盲從權威。為了不讓這種惡知識所動搖,我們非得與實教之敵的謗法奮戰不可。換句話說,這份「奮鬥心」正是「不退之心」。如果忘卻奮戰,是無法戰勝惡知識的誘惑。 絕對不能忘記這項生命勝利的重要方程式。 為誓願而活的人才能步上無上道的人生 話說大聖人在本抄闡述「就善、就惡」的法理。也就是說,惡知識會從善惡兩面夾攻。大聖人正因為知悉這項原理,才會立下不退的誓願。 「茲立大願,縱有以日本國位相讓,欲我棄法華經,而取觀經等以求後生之福者;縱有脅我,若不念佛將斬父母之頸,以種種大難相加,除非智者能破我義,終不為用也。其他大難,祇如風前之塵。我、誓將作日本之梁柱,作日本之眼目,作日本之大船,此願不可破!」(御書249頁) 即使面對「縱有要以日本國位相讓」的誘惑,或者「將斬父母之頸」的脅迫,這類大難也絕不屈服。大聖人如此斷言,自己不管遭遇任何危及性命的大難,都能如面對風前的塵埃般,輕易吹拭。 此外從「無法破我義」這句話中,也可看出大聖人面對大難時的確信。 事實上,大聖人自立宗以來,在克服四度大難,以及無數小難中,不僅堂堂進行師子吼的言論戰,而且在龍口法難之際,更是發?顯本,證明南無妙法蓮華經乃救濟末法萬年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大法。大聖人的正義絲毫無損。 為了表達不退轉的誓言,也為了顯示所貫徹的偉大大願而宣言。 「我誓作日本之梁柱」 「我誓作日本之眼目」 「我誓作日本之大船」 何其崇高的主師親三德(注9)誓言! 由此可見,日蓮大聖人是在立宗之日立下上述大願。經過二十年,其間即使任何障魔風暴刮起,也無法動搖大聖人的「不退之心」。 數不盡的惡口辱罵,卑鄙謀略,斬首之刑,甚至兩度的流刑--不論天魔刮起任何暴風,也無法熄滅大聖人胸中的廣宣火燄。不!應該說是反而使它燃得更加旺盛。 「此願不可破!」--這句御文斷言,一度立下的誓願,絕不違背,直到未來永劫。 能夠視此佛的大願為畢生誓願,擁有這種堅強信心的人,才會顯現佛界生命。 我們創價學會就是以不惜身命的精神貫徹此「誓願」,才能獲得一切的大勝利。 「誓願」是要在惡世末法弘法時的精神支柱。如果沒有這項為正義而活的堅定誓願,將無法抵擋得了濁世的激流,也無法反擊魔性。 不畏任何大難,不怕任何苦難。孕育這股勇氣的根源之力就是廣宣流布的誓願。 不管何種障魔出現,只要能為誓願而活,必將悠然地如王者般綻放光芒。不管何種宿命來襲,也必會如毅然的勇士般散發光輝。 只要「己心的誓願」不破滅,則絕不會敗給任何障魔與宿命。更何況,對信仰佛法者而言,「己心的誓願」破滅,等於是最大的敗北。綜觀至今的退轉者、反叛者,都是因為傲慢,求名求利,導致誓願的精神腐蝕,最後淪落破滅的人生。所以日蓮大聖人教導說,「心為貴耳」。秉持「不退之心」,貫徹「誓願之心」,才是人生勝利的真髓。 精神支柱、思想眼目、救濟大船 大聖人宣稱要當「日本之梁柱」,「日本之眼目」,「日本之大船」。 當然,大聖人說「日本之…」,並不是日本中心主義,而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呈現嚴重惡世樣相,是一個舉國謗法的典型國土。只要能夠救助娑婆世界中最受苦的眾生與國土,就能夠拯救全人類。 大聖人在世當時的日本,喪失了精神支柱,處於即將瓦解的狀態。散佈謗法毒素的惡僧橫行,民眾沉浮於苦惱的大海中。 房子沒有柱子,必定倒塌。身在這種毫無目的的漂流社會,以及精神荒野中,日蓮大聖人一人奮起。 我來當支撐瓦解國家的精神支柱。 我來當明辨混濁思想正邪的眼目。 我來當救助漂流民眾的大船。 大聖人畢生貫徹這項偉大的誓願。 大聖人即使面對想要施加鎮壓,置自己於死地的平左衛門尉(注10)的暴舉,也是如此發出師子吼。 「日蓮是日本國之棟梁(注11)也。殺予,是倒日本國之梁柱(注11)也。」(御書307頁) 此外大聖人也在「法華行者聖蹟記」當中吐露其撰寫「開目抄」的心情說:「日本國之有無,依於日蓮。譬如家屋,無柱不立;人無魂則死。日蓮乃日本人之魂。平左衛門既推倒日本梁柱」(御書951頁)。 文中的「日本梁柱」一語,這是不會被任何權力魔性擊倒,擁有救濟萬人的正義信念的人,以及不惜身命的鬥士,才能說出的話。 傳承此御本佛精神的就是創價學會。不!應該說是,唯有創價學會傳承了此精神。 我的腦裡刻劃著戶田先生就任會長前所說的話: 「我心中只有廣宣流布。」 「我誓必奮起!哪怕誰說三道四!看有誰敢來阻止!」 「我必會一人奮起!」 不論任何時代或國土,廣宣流布都是源自「一人奮起的精神」。只要有「一人奮起」的心,妙法的力量必能發揮自如。 我也是身為戶田先生的弟子,「一人」踏上世界廣宣流布這條未聞的征程。 「一人奮起的精神」才是三世永遠不變的妙法弘通根本原則。 而「誓願之心」才是法華經行者的精神,大聖人宗教的根幹。 大聖人在闡明此根幹之後的「開目抄」裡,如大瀑布洩洪般的氣勢,教示「轉重輕受」、「不求自得的成佛」、「慈悲的折伏精神」等等,這些為達成師弟不二誓願而活的師子,所應循的根幹之道。 有關這些法理,將在下回以後陸續探討。 (待續) 註解 注1.【三類強敵】:法華經勸持品的二十行之偈(法華經444頁)有闡示,於滅後?世將出現迫害弘通法華經的人。妙?大師於《法華文句》將此迫害者分為三類,俗?增上慢(在家的迫害者)、道門增上慢(出家的迫害者)和僭聖增上慢(勾結權力圖謀迫害的高僧)。 注2.【身子】:釋尊的高足舍利弗。梵語Sariputra的意譯。 注3.【乞眼婆羅門之責】:舍利弗於過去世修菩薩道的時候,曾遇到一個婆羅門向其求乞眼睛。舍利弗雖挖出眼珠施予,但這個婆羅門卻嫌其臭,丟在地上用腳踐踏。舍利弗非常憤怒,認為這種人實在難救,而捨棄菩薩道退轉。 注4.【久遠大通者】:「久遠」意指,釋尊於五百塵點劫成道,此久遠之過去;「大通」則指,出現於三千塵點劫之昔的大通智勝佛。亦指,雖曾聽聞久遠實成的釋尊,以及身為大通智勝佛第十六王子的釋尊教說法華經,卻不願信受,這種歷經五百塵點劫、三千塵點劫長遠時間仍不願信受法華經的人。本抄闡示無法信受而退轉的理由,是出自惡知識。 注5.【菩提心】:為求得佛的最高悟得,立誓貫徹佛道修行的心志。 注6.【娑婆世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娑婆」是梵語「saha」之譯音,被意譯為「堪忍」等。意指,必須忍受充滿迷惑與苦難的世界。 注7.【三障四魔】:阻礙佛道修行的三種障礙與四種魔。三障意指,煩惱障、業障、報障;四魔則指,煩惱魔、陰魔、死魔、天子魔。 注8.【無明】:生命的根源無知、迷惘、陰霾。意指無法相信與理解妙法的愚蠢。 注9.【主師親三德之誓】:日寬上人於本抄文段,曾針對「我、誓將作日本之梁柱」以下的三項譬喻作了注釋說,此文或許是只用來比喻師德,或是用來三分主師親三德。若分為三德,則「日本之梁柱」是為主德;「日本之眼目」是為師德,「日本之大船」則為親德。 注10.【平左衛門尉】:生年不詳,1293年歿。鎌倉時代武將,名賴綱。曾任執權北條的內管領,亦為貞時奶媽之夫。因為隨侍時宗、貞時二代,而成為鎌倉幕府的政治強人,權傾一時。勾結真言律宗的極樂寺良觀迫害日蓮大聖人,以及鎮壓大聖人門下的元兇。 注11.【棟梁‧梁柱】:棟樑是指,支撐屋頂的棟與梁柱是指支撐房子的柱;梁是指支撐帷幕的柱子。都是用來比喻互持互助之意。 |
2005年6月30日 星期四
開目抄講義 第14回:我誓作日本梁柱──一人奮起!為不二誓願而活!
開目抄講義 第14回:我誓作日本梁柱──一人奮起!為不二誓願而活!
2005年6月7日 星期二
開目抄講義 第13回:為何會蒙受大難──與根源之惡「謗法」奮戰的法華經行者
開目抄講義 第13回:為何會蒙受大難──與根源之惡「謗法」奮戰的法華經行者
內容︰ | |||
本回拜讀的開目抄御文(1) 或有人云:當世之三類大約可見,但無法華經行者。欲謂汝為法華經行者,大有不似。此經云:「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又云:「若人惡罵,口則閉塞」等。又云:「現世安穩,後生善處」。又「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又云:「亦於現世,得其福報」,又云:「若復見受持,是經典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 答云:汝之疑,大吉。就此且為袪除不解。(御書248頁) 白話: 有人說:今世的三類強敵,大概皆已出現,但卻未見法華經行者。如果說你是法華經行者,那麼就與經文所說的大有不同。 這經文說:「信持法華經之人,會有諸天童子們前來隨侍,而且無法用刀棒砍打此人,也無法以毒加害」(安樂行品),「如果有人憎恨辱罵持法華經之人,那麼此人的嘴巴就會被塞住」(同品),「持法華經之人,現世會安穩,來世也必能轉世到好地方」(藥草喻品),「擾亂教說法華經之人,讓其分心者,頭將破裂成七份,如同阿梨樹的樹枝般」(陀羅尼品),「又說,信持法華經之人,作為回報,一生之中,必得幸福」(普賢品),「還有,看到受持此經典的人,惡言相向的話,不管事實與否,此人一生當中必將因罹患重病而苦」(同品)。 答云:你問的一點也沒錯。借此機會解開你的疑惑吧。 〈御文〉(2) 案事之心,前生無誹謗法華經之罪者,今生修行法華經。或由世間之過失,或因加怨無罪者,會忽見現罰。如修羅射帝釋,金翅鳥之入阿耨池等,還必受一時之損。天台云:「今我疾苦,皆由過去。今生修福,報在將來」。心地觀經云:「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不輕品云:「其罪畢已」,不輕菩薩因身有過去謗法華經之罪,故蒙瓦石之報。 又有順次生必墮地獄者,自造重罪,而無現罰,一闡提人是也。(中略)所詮,若是上品之一闡提人,以順次生,必墮無間,故無現罰。例夏桀、殷紂之世,天無災變,以有重科,世必滅亡故也。 又或有以守護神棄此國土,而無現罰者。謗法之世,守護神捨去,諸天不為守護,是故行正法者竟無徵驗,反遭大難。金光明經云:「修善業者,日日衰減」。惡國惡時是也,具如立正安國論所勘。(御書248頁12行~249頁10行) 白話 讓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的本質。過去世沒有犯誹謗法華經罪的人,於今世修行法華經。對這種人,如果有人以世間的罪名為藉口,或儘管修行法華經者沒有犯下任何罪卻加以迫害的話,此人將會馬上遭到現罰。此事就如修羅因為射帝釋天,金翅鳥為了吃龍而飛入阿耨池般,必將受到報應,自身馬上受損。 天台說:「現在自身的苦惱,都是自身過去的行為所致。現世所累積的福德,會在將來顯現其回報」(法華玄義)。心地觀經說:「若想知道自己過去種下什麼因,就看現在的果;若想知道未來結什麼果,就看現在種什麼因」。不輕菩薩品說:「自身的罪,已受到報應」。意思是說,不輕菩薩因為過去曾犯下誹謗法華經之罪,所以如今才會被丟石頭瓦礫。 此外,對於來世必墮地獄的人,即使今世犯下重罪,也不會有現罰;一闡提的人就屬這類。(中略) 總之,若淪為極惡的一闡提者,來世必定墮無間地獄,所以此生不會受到現罰。例如中國夏朝桀王、殷朝紂王的時代,雖然沒有天災地變的徵兆,但是因為兩王已犯下重罪,其朝代註定滅亡。 或許也會因為守護神已捨棄此國土離去,而無現罰。謗法之世,不但守護神會棄離此世,諸天亦不為守護。所以修行正法之人,非但不會受到明顯的守護,反而會遭大難。金光明經說:「修善法之人,日日減少」,正是指這種惡國惡時。具體內容就如在立正安國論中所論述的。 講義 「開目抄」是宣告確立「日蓮大聖人宗教」之著。 本抄先於前半以「主師親三德」為主題,闡明何謂救濟末法社會的「法」,再於後半明示,誰才是弘揚此法的「末法之師」。 特別是在後半,對照法華經寶塔品、提婆達多品,以及勸持品等經文,闡明大聖人的弘教,以及其所遭受的迫害是與經文所說一致,來證明大聖人乃末法法華經行者。 由此可見,後半足以作為證明大聖人乃末法之師的「文證」。有關這個部分,至今已詳細探討過了。 最後剩下的問題就是,為何法華經行者會蒙難?而且蒙難時,為何沒有諸天善神的加護?這個問題也就是大聖人在本抄所說的「於此書為最肝心,乃一期之大事」(御書221頁)。 針對這個疑問,大聖人據理回答。這也是證明大聖人是末法法華經行者的「理證」。本回將針對這個部分來探討。 之後大聖人在以「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御書249頁)為首的這節御文裡,闡述了其將以不退轉的決意,作為「日本的樑柱」奮戰到底的「大誓願」,以闡示其作為「末法之師」頂天立地的境界。大聖人在這一節御文之後,便闡明其自身所確立的,也就是何謂救濟末法之宗教的「信心」、「功德」與「實踐」。 大聖人想透過闡明自身的境界,勸導門下秉持師弟不二的信心與實踐。因此可知,大聖人想以其生命所體得的「現證」,來闡明何謂「末法之師」。 與大難徹底奮戰中才有真安穩 針對以「理證」證明自己是末法法華經行者一事,大聖人首先舉出一個疑問,那就是,若說日蓮是法華經行者,那麼不就與經文產生矛盾? 例如,「或有人云:當世之三類大約可見,但無法華經行者。欲謂汝為法華經行者,大有不似」(御書248頁)。 為了證明「大有不似」一事,大聖人在此文之後引用了六項法華經經文(參照御文1)。 這些經文大致可分為兩類,(1)於末法弘通法華經者,必有諸天善神加護,行者亦將現世安穩,後生善處(注1);(2)迫害法華經行者的人,必有現罰。 大聖人在提出這項疑問之前,先以勸持品等經文作為文證,闡述自身才是遭遇過經文所言的迫害,所以是真正的法華經行者,世人應拜之為師。再針對這點,又假設有人舉出經文反駁自己的論點。 為了解釋此疑問,大聖人通過過去的事例,再次確認遭受大難之人才是法華經行者。 這些事例也就是:遭九橫大難(注2)的釋尊;遭杖木瓦石難的不輕菩薩(注3);被殺的目連(注4);提婆菩薩(注5)以及師子尊者(注6)等人。以此證明,不能說沒有諸天善神的加護,就不是法華經行者。 如御義口傳所言:「修行妙法蓮華經時,難來以安樂意之可也」(御書783頁)。雖說法華經行者可得安穩,但真正的安穩是在於敢與大難奮戰到底的這份境界中。 大聖人舉出這些過去的事例之後,說「案事之心」(御書248頁),以三點來說明法華經行者本身遭遇大難,卻無諸天善神加護,以及迫害者沒有現罰出現的理由。 第一點,為什麼法華經行者蒙難卻無諸天加護?那是因為法華經行者本身在過去世犯了謗法罪業。若是法華經行者於過去世沒有犯下謗法罪業,迫害者則立刻會有現罰。 第二點,來世註定墮地獄的一闡提人,今世即使犯了重罪,也不會有現罰。 第三點,由於舉國謗法,造成諸天善神棄離此國,所以法華經行者得不到諸天善神的加護。 接著想根據御書的教導來探討上述三點理由。 ?法華經行者自身的宿業 法華經有說:「迫害法華經行者的人會有現罰」,但那只限於過去世未犯誹謗法華經罪的法華經行者。 即使法華經行者,若在過去世犯下誹謗法華經罪業,則將遭受迫害的報應。 不輕菩薩也是因為自身的罪業而蒙受大難。事實上,直到不輕菩薩自身「其罪畢已」(注7)為止,經文並沒有說迫害不輕菩薩的四眾會受到現罰,。 佛法是講因果的理法。 「心地觀經云:『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御書248頁)。 現在的果報是源自過去的業因,未來的果報則是結自現在的因。所以說,重要的是看「現在」。 雖說決定現在的一切,是在於過去世的因,但在這同時,決定未來的一切,則是看現在這一瞬間。過去的業因,並無法註定未來如何。日蓮大聖人佛法想強調的是,不管過去種下何種業因,看現在種下的因,將可決定未來的美好果報。大聖人會主張宿業,是為了闡示宿業一定能轉換。 有關大聖人的宿業論,想擇機再詳述。在此想確認的是,大聖人認為,也要從本身去尋找蒙受大難的因。而這正是讓人能夠轉換宿命的應有想法。 其實誹謗法華經的罪業,是源自元品無明此根源惡業。因為否定具備在萬人生命中的根源佛性,以及誹謗教說能顯現佛性的法華經與弘揚法華經之人,這種行為才是為人的最大惡業。 衍生此謗法的元品無明,才是種種惡業的根源。今世以對妙法的信心來破除元品無明,才能斷除至今生命的惡業流轉,轉換成以妙法為本的善之流轉。這就是宿命轉換。 大聖人在此針對罰的問題說明,若迫害沒有罪的人,則有現罰。罰並非如同神一樣,是由身外的存在所施加的,罰是屬於本身行為的結果,所以是遵循著因果法則。佛法所謂的罰就是指這種法罰。 雖說迫害背負過去罪業的法華經行者的人不會有現罰,但那也並不表示完全不會受罰,只是不會馬上產生現罰,無形的冥罰是儼然存在的。 接著想探討一闡提人(注8)的問題,正是闡明此事。 ?必墮獄的一闡提 大聖人闡示,註定順次生(注9)墮地獄的一闡提人,是不會有現罰。 如「又有順次生必墮地獄者,自造重罪,而無現罰,一闡提人是也。」(御書248頁)所言,如果迫害者本身已註定墮無間地獄,那就看不到有形的現罰。 「妙蓮抄」亦云:「被判死刑入獄的人,在獄中縱使犯下再重大的壞事,也改不了死刑,所以不會再被判刑。但未被判死刑者,若在獄中作惡,就會受到處罰」(御書1095頁,大意)。 本抄也曾引用涅槃經,指出再壞的人如果碰到各種緣,或許會孕生悔改之心,可是一闡提人則完全不會有悔意。 一闡提人是指,充滿不信與謗法,毫無悔意的人。雖說一闡提人也擁有正因佛性(注10),但並未擁有能顯現此正因佛性的「信」,所以無法打破覆蓋佛性的無明。相等於毫無佛性,所以會懷著惡心,胡作非為。如同太陽高掛天空,一闡提人因為被烏雲覆蓋而無法沐浴在陽光下,只能在陰霾下徘徊。 被無明覆蓋的生命,是無法相信自他的佛性,所以對自己所犯下的謗法也麻木不仁,註定墮入無法挽救的地獄深淵。 雖說沒有現罰,但其心中也會因不相信佛性而從根本上產生不安。這種不安的心,將會腐蝕生命。因此雖未見現罰,其實儼然已遭受冥罰(注11)。大聖人因而斷言:「迫害法華經行者的人,最初看起來安然無事,但最後必定滅亡」(御書1237頁,大意)。 ?諸天善神捨離國土 第三點要探討的是有關諸天善神離去的問題。 大聖人教示:「又或有以守護神棄此國土,而無現罰者。謗法之世,守護神捨去,諸天不為守護,是故行正法者竟無徵驗,反遭大難」(御書249頁)。 這也是「立正安國論」曾闡示的「神天上法門」(注12)。 「世皆背正,人悉歸惡。故、善神捨國而去,聖人辭所不還。是以,魔來鬼來,災起難起」(御書17頁)。 也就是說,由於全國眾人皆謗法,導致諸天善神失去法味,捨離此國而去。正因為諸天善神不在,所以沒有發揮守護法華經行者,以及處罰誹謗法華經者的作用,因此迫害者也就沒有現罰。 貫徹弘通法華的誓願與實踐 綜上所述,本抄從三個觀點來說明法華經行者會蒙難,以及迫害者沒有現罰的理由。 不管是因為過去世曾誹謗法華的罪業,或是一闡提人,或是舉國謗法導致善神捨國──這三點的共通問題就是在於「誹謗法華經」,也就是「謗法」。 圍繞法華經行者的諸惡,都是與「謗法」此根源惡有密切關係。法華經行者是行「正法」之人,法華經行者因為行「正法」,並譴責「謗法」,所以才會激發一闡提人的「元品無明」(注13),使其化為三類強敵,發動大迫害。 法華經行者的奮戰是一場為了消滅謗法之惡的「宗教改革」之戰。因此迫害必將競起,必遭苦難。 但這些苦難都是為了洗刷過去世誹謗法華罪業,為的是鍛鍊生命而有的,所以也意含著為了讓生在惡世的人能於生命中確立佛界。 也就是說,要歷經此戰,才能獲得「難來以安樂意之可也」(御書783頁)的大境界。 此外,一闡提人也因為迫害法華經行者,使得其元品無明日益增強,對法華經充滿不信與謗法,而遭受墮地獄的冥罰。 如果是受到一闡提人的影響,使整個國土擴大不信與謗法,那麼守護國土的「諸天善神」其作用就會消失。 在這種狀態下,法華經行者若能克服難,貫徹弘通正法之戰,則每一個人的生命就能紛紛湧現佛界。 所以說,這場法華經行者的弘通妙法之戰,不但是為了個人的「宿命轉換與一生成佛」之戰,也是為了讓諸天善神的作用蘇生,以及謀求國土安穩的「立正安國」之戰。 孕育奮鬥精神的日蓮佛法 「身為法華經行者,為何沒有諸天善神的守護?」,「為何迫害者沒有現罰?」,會有這種疑問本身就表示,其人的信仰是基於等待與依靠諸天善神加護。 大聖人先按照道理一一回答此疑,再宣言如何才能讓法味消失的諸天善神蘇生。亦即唯有靠「宿命轉換」與「立正安國」之妙法才能蘇生。此宣言也就是始於「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御書249頁)此「大誓願」的御文。 如果從末法主師親的日蓮大聖人境界來看這段宣言,便可知大聖人的佛法不是悲嘆沒有獲得諸天庇佑的宗教,而是要透過在現實力行立正安國的實踐,喚醒諸天善神再次於國土發揮其強而有力的作用,以實現理想鄉的目標。 我的胸中迴盪著大聖人的響亮音聲。 現在不奮戰,要待何時!所有門下應鼓起勇氣,共同奮起! 只要拿出師子王之心去奮戰,任何罪障必能消滅,也必能宿命轉換! 就連迫害我們的一闡提之人也要拯救,要斬斷人類的無明! 要實現立正安國,建設和平樂土! 孕育「奮戰精神」正是大聖人的佛法,也可謂「開目抄」的真髓。 因此就本質而言,若想克服「有無諸天加護」這對法華經行者遭受大難的疑慮,除了立下「大願」與「誓願」,秉持不惜身命、死身弘法的精神,一生貫徹弘通法華以外,別無他途。 「開目抄」不僅闡示了何謂秉持「誓願」,以及為「法」而活的真正宗教,更闡明了如何讓萬人對真正人生覺醒的「開目」本義。 (待續) 注1.【現世安穩、後生善處】:出自法華經藥草品第五之文(法華經258頁)。意指,信受妙法的眾生,不但現世可獲得安穩的境界,死後也能誕生在美好的境界。 注2.【九橫大難】:釋尊在世時遭受的九次大難。例如,提婆達多為了殺害釋尊,故意從耆闍崛山對準釋尊推下大石,導致碎石碴傷釋尊的腳趾出血。一個叫孫陀利的女性受外道唆使,散播和釋尊有關係的謠言等等。 注3.【不輕菩薩】: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所說的菩薩。「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何者?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法華經589頁)此乃釋尊前世的處世之道。雖然遇到每個人,都給予禮拜,卻遭遇增上慢的人們持棒棍毆打,或是被投擲石瓦的迫害。然而佛說,這種修行才是成佛之因。 注4.【目連】:釋尊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傳說,釋尊入滅前,在修托缽行的時候,被持竹(執)杖外道所殺害。 注5.【提婆達多】:三世紀前後的南印度人。付法藏之第十四祖。得知南印度王歸依外道之後,為了救王而一一破折外道。此時被兇惡的外道所殺。 注6.【師子尊者】:師子尊者是六世紀前後的中印度人。付法藏的最後傳燈者。據說在罽賓國流布佛法的時候,被國王檀彌羅斬首,卻滴血未流,只冒出白乳。 注7.【其罪畢已】:出自法華經不輕品(法華經597頁)。不輕菩薩因受人們的迫害而得以完全消滅過去的謗法罪,臨終時,因聽聞法華經而六根清淨,壽命延長,得以向眾多的人道說法華經,令其成就佛道。 注8.【一闡提人】:梵語icchantika的譯音。原本是指欲望無止境的人,引申為不願相信真理的快樂主義者或現世主義者。就佛法而言,一闡提人指,沒有求悟心,不具成佛機緣的眾生。亦指不信、毀謗佛的正法,且不願悔改誹謗重罪的不信、謗法者。 注9.【順次生】:意指,今世之後的下一世。「俱舍論」等有云,承受業報之時有三:今世之內便承受報應的順現業;今世之後的下一世才會承受報應的順次生業;以及順次生之後才會承受的順後業。 注10.【正因佛性】:生命中原本具有的佛界。為了開啟佛的境界所必備的直接原因。 注11.【冥罰】:雖無法明確辨別一般人受罰的因果關係,但卻是儼然受罰。顯罰的相對語。 注12.【神天上法門】:此法門是指,善神由於未見信奉與修行正法的人們,飢於法味而捨棄應守護的國土歸天。其後,惡鬼、魔神取而代之,因而引起種種的災難。 注13.【元品無明】:生命的根源性無知、迷惘、昏闇。意指,無法相信與理解妙法的愚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