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
「開目抄」摘要如下(摘自御書204頁文始,至206頁第7行之間) 「夫一切眾生尊敬者有三,所謂主、師、親是也。學習者亦有三,所謂儒、外、內是也。」(御書204頁第1行) 〈白話〉 一切眾生原本應尊敬者有三,主、師、親。又應學習者亦有三,即儒教、道教等中國諸教,以及外道(佛教以外的印度諸教)、內道(佛教)。」 「雖巧立如斯,猶未識過去未來之一分。玄者,黑也、幽也,名為玄者,似僅知現世。」(同上頁第9行) 雖然儒教等中國諸教的聖賢,以各種型態巧立各種理論,但仍然根本不知何謂過去世和未來世。其所謂的「玄」,意指黑、幽,雖稱微妙為「玄」,其實只知現世。 「孔子稱此土無賢聖,西方有佛圖者,此聖人也。以外典為佛法初門,此之謂也。教禮樂等,至內典傳來,為易解於戒定慧,乃教王臣以定尊卑,教事親以揚孝道,教尊師以使歸依。」(御書205頁第1行) 孔子曾說,中國並無賢人、聖人,西方則有所謂的佛圖(佛陀)者,此人乃真正的聖人。意指,外典的儒教是為了步入佛法的第一扇門。即是說,儒教先教授世人禮儀、音樂等。為了讓佛教傳來時,世人易於理解戒、定、慧三學,而教導王與臣下之分,以闡釋尊卑;教導尊敬父母,以告知盡孝道之重要;闡明師匠與弟子的立場,以教導歸依師匠的重要。 「其見之深巧,非儒家之所及。或照見過去二生、三生乃至七生、八萬劫,又兼知未來八萬劫。其所說法門之極理,或因中有果,或因中無果,或因中亦有果、亦無果等。此是外道極理。」(同上頁第10行) 印度外道所說的教導,其見解之深遠巧妙,遠非儒教等所能及。此外道不但自稱能追溯二生、三生乃至七生的過去世,又能照見過去八萬劫,甚至可預知至未來八萬劫。其所說的法門極理,有所謂的「因中有果」之決定論;「因中無果」的偶然論;「因中亦有果、亦無果」的折衷論等。這些論說乃外道的究極理論。 「而外道之法九十五種,無論善惡,無有一人得離生死。從善師者,歷二生、三生等而墮惡道;從惡師者,於順次生墮惡道。外道之所詮,即以入內道為重要。」(同上頁第17行) 外道之法雖有九十五派,但其修行者無論是屬於善的外道或惡的外道,都沒有一個人能逃離生死之苦惱。即使追隨善師修行,過了二生、三生等之後生,亦難免墮入惡道;何況跟隨惡師,則每當轉世,將墮入惡道。可見外道是為了引導世人步入佛教的教導,這也是外道擁有的最重要意義。(同上頁第17行) 「三者大覺世尊,乃是此一切眾生之大導師、大眼目、大橋梁、大船師、大福田等。外典、外道之四聖三仙,雖名為聖,實仍是三惑未斷之凡夫;雖名為賢,實如不辨因果之嬰兒。以彼為船,能渡生死之大海乎?以彼為橋,難出六道之迷津。而我之大師,已踰變易,何況分段之生死乎!已斷元品無明之根本,何況見思枝葉之粗惑乎!」(御書206頁第4行) 相對於儒教、外道,第三的內道則把釋尊視為一切眾生的偉大導師、眼目、橋樑、舵手、福田。不論代表儒教等的四師(尹壽、務成、太公望、老子),或是印度外道的三位代表(迦毘羅、漚樓僧佉、勒娑婆),即使被尊稱聖人,其實仍屬三惑未斷的凡夫,雖被敬為賢人,其實卻像似不知因果道理的嬰兒。難道要把這些人當作跨渡生死之大海的船搭乘嗎?若想把這些人當作橋,越過六道之惡路,誠屬難事。反觀我們的釋迦佛,連變易之生死(二乘、菩薩之生死)都能超越,何況要超越分段之生死(輪迴於六道的凡夫之生死),更是易如反掌。連元品無明此根本之迷惑都能斬斷,何況是見惑、思惑這類細如枝葉的膚淺迷惑,更是理所當然。」 講義 真正的主師親和真正的成佛因果 貫通整篇「開目抄」的主題就是「主師親」三德。本抄文始已明確闡述。 「夫一切眾生尊敬者有三,所謂主、師、親是也。學習者亦有三,所謂儒、外、內是也」。大聖人如此列舉三項萬人應尊敬的情操,「主德」、「師德」、「親德」三德。 並且指出萬人應學習的思想、宗教,而舉出儒、外、內,即儒教、道教等中國諸教;印度的外道,也就是佛教以外的諸教;以及內道的佛教等三種思想、宗教。這也是當時所有傳入日本的世界主要思想。 如此經過探討全世界的主要思想、宗教之後,闡明對一切眾生而言,誰才是真正具備值得尊敬的主師親三德?這就是貫穿本抄整篇結構的大主題。 文中所提到的這些思想、宗教裡所說的各種神或佛、菩薩、聖人、賢人等,都只是在某個層面具有主師親三德其中之一德,而實際受到許多人的尊敬。可是大聖人於本抄所想正視的主題是,誰才是完全兼具主師親三德的存在。因為「具備」三德,才適合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 大聖人在「祈禱抄」教說:「雖說父母,若身分低微,則無法兼具主君之義。雖說主君,若非父母,則有可畏之處。又即使是兼具父母、主君之義,仍不能稱為師匠!雖說身為世尊的諸佛應屬主君,但因為不曾在娑婆世界(注1)出現過,所以不能視為師匠。何況未曾明言:『娑婆世界的眾生,皆是吾子』。所以說,唯有釋迦佛一人兼備主師親三義。」(御書1419頁,大意) 從這段教導可知,諸佛當中唯有釋迦佛具備主師親三德,但若要將這點擴大至佛教以外的諸教,也是同理。 誠如「開目抄」所述,古代印度或中國的思想、宗教皆認為,被奉為創造萬物的神,或能裁奪一切的神、理想的皇帝,甚至留下各種規範的聖人、賢人等,都具有主師親三德中之德行,但沒有一個是三德皆具。 其中很多都只具備三德中之一德。例如,即使具有相當於主德的尊貴、威嚴和實力等,但有時卻不見如父母般慈愛子女的親德。相反地,縱然具有慈愛子女的德,卻不見尊貴。即使具有尊貴與慈愛,但由於未見道出得以教導眾生的法,所以不見師德。 「開目抄」在論述儒外內的主師親時,總是把焦點放在探討各項教導所教說的「法」如何?遵循此「法」的眾生又是如何實踐? 三德是佛、菩薩、諸世尊與眾生接觸時所顯示的德行。因此,要教導眾生什麼?督促眾生實踐什麼?這在判斷三德是否真正的層次上,當然非常重要。 從上述觀點來探討,大聖人的結論認為,對一切眾生而言,釋尊才是真正具備三德的佛。中國的儒家和印度的外道諸尊、諸師,仍然不知「因果」,不能說是真正的主師親。 「大覺世尊(即釋尊),乃是此一切眾生之大導師、大眼目、大橋梁、大船師、大福田等。外典、外道之四聖三仙,雖名為聖,實仍是三惑未斷之凡夫;雖名為賢,實如不辨因果之嬰兒。以彼為船,能渡生死之大海乎?以彼為橋,難出六道之迷津。而我之大師,已踰變易,何況分段之生死乎!已斷元品無明之根本,何況見思枝葉之粗惑乎!」 此處所說的「因果」雖是指,決定人的幸與不幸的「三世因果」,但本抄更透過「五重相對」(注2)法理,來闡釋何謂真正的「成佛因果」、「本因本果」(注3)。因為這才是秘沉法華經本門壽量品文底的真正十界互具、一念三千。 「開目抄」前半的結論首先指出至今傳入日本的儒、外、內教導當中,對一切眾生而言,唯有釋尊才具備三德。然後再進一步闡明,綜觀釋尊的教導,唯有「文底之一念三千」才是真正的成佛之法,以及救濟末法眾生的大法。只有釋尊被認為具有主師親三德,是因為釋尊本身悟得和實踐此真正「成佛因果」之法後,又以法華經把它闡述出來。 法華經行者的實踐本身已具主師親 本抄後半闡明了大聖人悟得此真正「成佛因果」後,為了把它公諸於末法所有眾生而作為「法華經行者」的奮鬥歷程。 大聖人不但唯獨一人知曉秘沉於法華經文底的成佛大法,同時也知曉阻礙此成佛大法的惡法瀰漫整個日本。誠如所言「日本國中知此者,祇日蓮一人而已」(御書218頁)。 然而,一旦說出此正法正義,便會遭遇難以想像與前所未聞的迫害風暴。誠如 「山山相重,波波相疊,難難相加,非非相積」(御書220頁)。 大聖人身處這種鬥諍時代、污濁世相之中,仍然勇於超越流放、死罪之大難,努力進行救濟民眾的精神鬥爭。以下這段御文,顯示了這種境界。 「是則日蓮,於法華經之智解,雖不及天台、傳教千萬分之一,然於忍難、慈悲之事,雖甚惶恐,實優有之」(同上頁)。 有關這段御文的詳細講義,將擇機再談。於此就結論而言,可謂大聖人的偉大宣言,指出綜觀釋尊以後的佛教史上,就忍難與胸懷慈悲救濟民眾的層次而言,大聖人是無與倫比的。 而本抄後半則是針對,為什麼身為法華經行者的大聖人,沒有受到如法華經所說的諸天善神加護?又為何迫害法華經行者的人沒有受到現罰?就這些疑問,加以闡釋。 作為撰寫本抄的背景之一,解析這個疑問是非常重要。因為這個疑問不但是世間中傷大聖人的因素,同時也是退轉者與反叛門下指責之所在。 大聖人於本抄直陳:「此疑也,於此書為最肝心,乃一期之大事」(御書221頁),對此疑問,正面以對,一一掃清人們的疑惑。 在解疑中逐漸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法華經所說的法華經行者其弘教姿態與遭受迫害的情景,與大聖人的處境完全一致。 特別是寶塔品第十一所說的奉勸菩薩立誓,和六難九易(注4);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獎勵凡夫成佛(惡人成佛與女人成佛);勸持品第十三所說的三類強敵加諸法華經行者的大迫害──全部都成了證明大聖人才是法華經行者的證文。 大聖人才是悟得文底大法,並將此法視為救濟末法眾生之法,弘揚不止的真正法華經行者。此事隨著確認大聖人的行動是與法華經的經文一致,而儼然得證。 大聖人仔細地對照法華經的經文與本身的行為處境後,接著對世人廣宣其自身「欲救濟民眾之誓願」,那就是「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御書249頁)這句師子吼。 這句宣言不但表露出大聖人立足精神頂峰,悠然俯視迫害者和退轉者於下界蠢動的境界,更顯現出其正氣凜然,誓必一掃無知、不信與迷惘的崇高心情。 這亦可看出大聖人其欲令眾生的生命寶塔散發光芒,這種猶如慈悲陽光從晴空中普照大地的境界。 更於本抄向弟子們闡示,貫徹救濟民眾的佛法之實踐,才是通往轉重輕受(注6)、宿命轉換的捷徑,一生成佛之大道。 然後於最後教示,折伏的本質在於「慈悲」。其一切行動都是出自為一切眾生著想的大慈悲,才能勇於與惡奮戰,忍受法難,弘法不懈。就「慈悲」這觀點,大聖人大力宣言本身就是末法主師親三德的表徵。 「日蓮、是日本國諸人之主師父母也」(御書254頁)。 當時的日本國是法滅之國。因此,若能拯救日本國之眾生,就能救濟全人類。因此,這宣言也道出,日蓮大聖人才是日本國全民,以至末法萬年全人類的皆具主師親三德之人本尊。 綜上所陳,「開目抄」先在導言部探討何謂主師親三德此主題,然後在結論部宣言,身為法華經行者,奮戰不息的日蓮大聖人正是彰顯主師親三德的存在。 末法下種之主師親 以上針對大聖人的主師親論概述了本抄的大要。接著想根據上述大要,更進一步探討日蓮大聖人自身的主師親三德,也就是「末法下種的主師親三德」。 大聖人不只悟得成佛的種子為妙法蓮華經,同時還把活在末法的一切眾生之異苦和同一苦(注7)視為自身一人之苦,受持妙法蓮華經到底。此外更為了能讓全末法民眾受持此大法,不惜身命地宣弘。從大聖人這種偉大言行中可看出,其欲啟發末法眾生,使其成佛的「末法下種主師親」之德。 首先想探討的是,妙法蓮華經乃宇宙根源之法。大聖人不僅悟得此法,還在超越大難中,受持妙法到底。這種行動不但證明大聖人的生命是與妙法蓮華經完全化為一體,同時也可看出其與整個宇宙已經化為一體,也就是宇宙即我的境地。 這種浩瀚且尊貴的境界,可謂「主德」的表徵。雖說法華經譬喻品是以「三界我有」(注8)來表現釋尊的主德,相形之下,大聖人的主德則應可用「宇宙是我世界」來表現。 從大聖人這種不管遭遇任何大難,一直秉持師子王之心,遵照誓願向廣宣流布邁進,毫不動搖的風範,如一座屹立宇宙中心的法華經大寶塔般莊嚴與威嚴,令人景仰。 接著是大聖人為了眾生,而將事實上顯現在自身生命的妙法蓮華經化為具體實踐。也就是以作為明鏡的御本尊,和信、行的題目,引導眾生走向成佛之道,此事正是其「師德」之表現。 進而為了救濟苦惱的眾生,不斷教導與鼓勵末法的凡夫開啟己心中的佛界。同時嚴厲告誡眾生其不信自他內在皆具佛性的謗法之心,強烈呵責誤人謗法的惡緣教導。就是因為呵責此謗法,才會遭受大難,但全部都忍受下來。這一切都是發自大聖人的大慈悲。 雖說法華經譬喻品曾以:「三界中的眾生,都是我子」(注9),來闡示親德,但透過大聖人其忍難與弘教的姿態中,則可看到其培育末法眾生如己出的「親德」。 凡夫成佛的「先驅」與「典範」 大聖人作為末法廣宣流布的「最初一人」、「先驅」,為了救濟一切眾生而弘揚大法,這場奮戰本身自然具備了主師親三德。 若以繼承此戰的弟子立場來說,大聖人這場先驅之戰,足可視為末法凡夫成佛的「模範」、「榜樣」。 大聖人曾教示:「此一人為範,一切眾生平等者如是」(御書590頁),可見除了大聖人以外,沒有其他的人可以成為凡夫成佛的典範。因此我們才會奉大聖人為「人本尊」。 有關這點令我想起牧口先生曾經區分,身為發現與教導真理的「聖賢」,和信仰與實踐此真理者、亦即創造價值的我們「凡夫」,這兩種立場。可見發現究極真理的「聖賢」只要有一位就夠了,而其他的人則是各負有應該實踐且證明此真理的使命。 牧口先生說:「身為先覺的聖賢,為了取信我們眾生,而開示了其教說的形成過程(即說教體系),然而其過程應該與相信此教說而一心想獲得最高幸福生活的我們凡夫的生活過程,完全相反才是。」(《牧口常三郎全集》第八卷) 即是說,當出現聖賢,確立了萬人應信奉與實踐的根本法之後,我們凡夫只要實踐與體會此根本法的結論與結果,再去理解其法理就夠了。然而傳承聖賢教導者,卻要求民眾也要追隨體驗聖賢其獲得結論為止的過程,這是大錯特錯、徒勞而無一利的想法。這種混淆真理與價值的想法,應予批判(同上)。 主張實現自他幸福才是人的最高目的牧口先生認為,人們的目的在於如何去除現實中的苦惱,獲得幸福。為了達成此目的的理論,不過是一項手段而已。 牧口先生更說,擔任這項實踐的「模範」人物,最好是凡夫、普通人。 也就是說,牧口先生認為,即使被視為「最高具體模範的目標」,如果此目標太過「完美無缺」,對仿效者來說,會成為「只可崇拜,遙不可及的目的」。反而以「最低階層的身份」,即以凡夫原本的姿態成就「下種利益」的人,才是擁有「至高無上的人格」(同上)。 能成為在現實中為苦惱所困者的模範,才是最尊貴的存在。 日蓮大聖人身為一介平民,誕生在充滿苦惱的時代,貫徹得以讓活在現實裡的人湧現佛界此人本主義的實踐。正因如此,才會遭遇種種的難,透過身讀法華經來證明其教說,進而以身顯示人所擁有的偉大潛力。 針對這一點牧口先生說:「因為日蓮大聖人的出現,而使其(即釋尊的佛法,尤其是法華經)與地上(即現實世界)產生關係,而且大聖人一生的法難等事蹟,一一證明了法華經闡說的因果法則,使只是理念的法華經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蘇生過來。」 更進一步表示:「此事不只限於日蓮大聖人一人,只要遵照大聖人所言,任何人皆可印證,這也是透過吾人(自他)的信行,即可輕易得證」,如此主張,忍難弘通的日蓮大聖人,才是我們所應尊奉的模範、末法本佛(同上)。 以上探討了牧口先生的卓越洞察,從中可看出牧口先生的信仰觀一直是站在充滿確信與勇於實踐的立場。同時這種信仰觀也闡示了,主張人皆平等擁有尊嚴的「人本主義」精神。 宗教觀之轉換 最後想從大聖人的主師親觀來論述有關「宗教觀之轉換」。 大聖人於「諸法實相抄」闡述:「凡夫是體之三身,為本佛;佛是用之三身,為?佛。然而,人莫不思釋迦佛於我等眾生言,乃具主師親三德者,其實不然,使佛蒙得三德者,凡夫也」(御書1428頁)。 〈白話〉「凡夫乃佛之本體,所以是本佛。釋迦、多寶等,都是為了顯示佛之作用的佛,是為?佛。原本認為,對我等眾生而言,釋迦佛是具有主師親三德的存在,其實不然,我等眾生才是賦予佛三德的存在。」 即是說,自古以來,一般對神佛的看法皆認為,釋迦佛是為了眾生而具備主師親三德的偉大佛。其實並非如此,反而是由於眾生擁有佛性,且具有顯現佛之生命的潛力,所以釋迦佛才能發揮其作為眾生之主師親三德,所以大聖人才會說,是眾生賦予釋迦佛三德的。 大聖人於此對於主師親三德以及宗教的詮釋,有了「革命性的轉換」。就以往的想法,主君是屬支配、率領民眾的存在。師匠是引導、鍛煉弟子的存在。父母則生兒育女,應受子女敬愛的存在。但是若只就這種關係來看的話,主、師、親便會成為權威的存在,這種看法也只能衍生出把佛視為主師親,這類崇尚權威主義的宗教。 其實主君是要能讓民眾幸福才配稱主君;師匠是要能教導弟子成為有用的人,才配當師匠;父母是要能栽培子女成材,才配做父母。若從上述觀點來看主師親的話,主君是否能發揮其身為主君的力量,要看民眾是否擁有能獲得幸福的可能性而定。師匠是否能發揮其身為師匠的德,要看弟子是否可教之材而定。父母是否能達成身為父母的責任,要看子女有否能被培育成才的可能性而定。 宗教也一樣。由於眾生擁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才具有主師親三德。 大聖人在這段御文中,教導要把對神佛的絕對服從、要請僧侶代為祈求的「權威主義宗教」,轉變為以民眾幸福為目標的「人本主義宗教」。 (待續) 注1【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古代印度文言)「saha」之譯音。意指,我們所生活的充滿苦惱的現實世界。漢譯「堪忍世界」等。 注2【五重相對】:日蓮大聖人於「開目抄」所闡示的宗教判別,透過五重相對比較,亦即?外相對、大小相對、權實相對、本?相對、種?相對,來判定一切思想、宗教的教導,尤其是佛教教導的深淺高低與優劣。 注3【本因本果】:意指,根本的因和其結果。尤其是指,成佛的根本因,以及由此因所證得的佛之真實境界。 注4【六難九易】: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從六項觀點來教?釋尊滅後欲實踐法華經之難事,比起六難,要舉起須彌山投擲到他方世界等九件事,尚屬易事。 注5【三類強敵】: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的二十行之偈(法華經444頁)有闡示,於滅後?世將出現迫害弘通法華經的人。妙?大師於《法華文句》將此迫害者分為三類,俗?增上慢(在家的迫害者)、道門增上慢(出家的迫害者)和僭聖增上慢(裝成聖人,博得眾人尊敬的迫害者)。 注6【轉重輕受】:出自涅槃經卷三十一。意指,由於曾護持正法的功德,使得本應承受的過去世重罪果報,能在現世之中輕受。 注7:「御義口傳」云:「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日蓮云:『一切眾生同一苦,悉是日蓮一人苦』」(御書792頁)。 又於「諫曉八幡抄」云:「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日蓮云:『一切眾生同一苦,悉是日蓮一人苦』」(御書612頁)。 「異苦」是指眾生所背負的各種不同苦惱。「同一苦」則指,自生命根源之迷惑、無明所引起的苦惱。日蓮大聖人皆視兩者為自身的問題,同苦之,謀求解決之道。 注8:法華經譬喻品第三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法華經204頁)。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沉迷六道境界者所處的一切世界。此處闡釋,三界是為釋尊所有,釋尊乃三界之主。 注9:「其(即三界)中眾生,悉是吾子」(法華經204頁)。 |
2004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開目抄講義 第2回:主師親三德──以忍難與慈悲開創民眾佛法
開目抄講義 第2回:主師親三德──以忍難與慈悲開創民眾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