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
【本回開目抄拜讀御文】 但此經有二箇大事。俱舍宗、成實宗、律宗、法相宗、三論宗等,併其名亦不知;華嚴宗、真言宗之二宗,則偷盜之以為自宗之奧義。一念三千法門,但唯秘沈於法華經本門壽量品之文底。龍樹、天親雖知之,尚未拾取,唯我天台智者懷之。(御書206頁) 〈白話〉可是在法華經當中卻含有?門理的一念三千,和本門事的一念三千這兩項重要的法門。俱舍宗、成實宗、律宗、法相宗、三論宗等宗,連一念三千這個名詞也不知道。何況華嚴宗和真言宗兩宗,則是偷偷盜取此法門,以作為自宗的教義骨幹。此一念三千法門,或可謂秘沉在釋尊一代佛教的法華經中,或可謂秘沉在法華經本門壽量品中,或可謂秘沉在本門壽量品之文底中。龍樹、天親雖知一念三千,卻未拾而道出,唯有我天台智者大師心懷此法門。 講義 文底一念三千即凡夫成佛之要法 日蓮大聖人在這段御文中宣稱,「一念三千法門」乃「凡夫成佛」關鍵的根源法,並闡述此法門「但唯秘沈於法華經本門壽量品之文底」。 秘沉於「文底」的一念三千就是指,法華經法理之真髓、「一切眾生成佛」。簡單來說,那也就是十界互具、一念三千,此「凡夫成佛」大法。 由於大聖人道出此文底佛法,而使每一位身在末法惡世的民眾得以步向這條從根本上獲得救濟之大道。 日寬上人曾把上述御文的「但」字,冠上三重,而立下三重秘傳(注1)此有名之教判。 那也就是說,在釋尊的一代教導中,若讀作「但唯法華經」,則是指權實相對之下的「?門的理之一念三千」;在法華經中,若讀作「但唯本門壽量品」,則是指本?相對之下的「本門文上事之一念三千」;在壽量品來看,若讀作「但唯文底」,則是指種脫相對之下的「文底事行之一念三千」。 一般提到一念三千, 人們往往會只顧「三千」這項法數(注2),然而此原理的核心應在「十界互具」。 本抄在緊接這段文底秘沈之御文後闡述:「一念三千始於十界互具」(御書207頁)。然後再闡明「本因本果」和「真十界互具」(注3)此成佛要法。 其後指出,雖說文底事行之一念三千是源自十界互具,但更重要的是在於九界即佛界、佛界即九界(注4)。誠如「撰時抄」所言:「一念三千,說九界即佛界、佛界即九界」(御書274頁)。 為什麼說九界即佛界、佛界即九界是焦點所在,那是因為當中闡示了凡夫成佛的原理。 因為其中闡示了一項法理,那就是每個充滿煩惱、業、苦(注5)此無常的凡夫生命,也就是「九界」的眾生生命中,皆能湧現與躍動著永遠的「佛界」,這股清淨且自在的生命力。換句話說,皆能如「變毒為藥」,產生一股能徹底改變生命的力量。 大聖人從壽量品久遠實成的根底洞察出凡夫成佛之道,也就是說,不用捨棄九界凡夫之身就能顯現佛界生命的成佛之道,亦即事實上實現十界互具之方法。 更洞察出,能將沈浮於煩惱、業、苦的九界生命轉換為佛界生命的就是,對妙法的「信」,和以此信為根本的「祈求」與「行動」。 誠如法華經所說的不輕菩薩,就是基於相信自他佛性此不屈的信念,以及透過貫徹敬人、禮拜他人的行動,最後才以凡夫之身轉換了宿業,並獲得六根清淨(注6)之功德而成佛。 因為「清淨且堅信」自他的佛性,將化為破除元品無明的力量;「強盛祈求」將能讓自己湧現與妙法一體的佛界生命力。而持續唱奉妙法的「持續題目」,不但能讓自身不斷顯現佛界的力量,同時也能產生使一生成佛成為可能的力量。 如此大聖人透過「信」、「祈求」和「唱題」確立涵蓋身、口、意三業的「事行之南無妙法蓮華經」,為我們鋪下能實際實現十界互具之道。 然後為了讓我們能開啟相信自他佛性這份無形的信,而把其自身的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生命圖顯成御本尊,以作為我們信心的明鏡。 文底意指文、義、意的「意」 接著想從文、義、意(注8)三方面來探討壽量品「文底」所指的意思。 壽量品不僅道出開近顯遠(注9)、久遠實成、方便現涅槃(注10)等的文、義,更想藉此闡明釋尊的本地乃永恒之佛,是從久遠過去以至永劫未來,不停地在救濟包含娑婆世界的所有世界的一切眾生。 並說此佛的永恒生命是因為在久遠之昔就已修行菩薩行而得的。也就是「我本行菩薩道」(注11)這句經文。在這項久遠的菩薩行當中含有凡夫成佛的關鍵。 但如果只在意經文上的文、義,則往往只會專注於顯現「本果」的教主釋尊。 這樣的話,就很容易令人步入想從身外的本果釋尊「接受救濟」的錯誤信仰,最後只會淪為想求助絕對性神佛的「依賴信仰」,而無法達到在己身之內顯現佛界的真正成佛。 相對於壽量品文上的釋尊以本果的佛姿來顯示永恒的妙法力量,文底的佛法則是,借自久遠以來便修行菩薩行的凡夫釋尊,訂明凡夫的本因(注13)之法與實踐。 壽量品的文上並沒有明確道出凡夫成佛、十界互具的法理,可是就其「意」來看,則已在文底儼然道出凡夫成佛之要法。 勿忘宗教精神 話說透過秘沈於壽量品「文底」的真正十界互具、一念三千而達到的凡夫成佛,亦可謂是「法華經的心」、「佛法的關鍵」,以及「宗教的根源」所在。 至今我在和有識之士對談或是在國外演講時,經常強調「宗教精神」或「宗教因素」(注14)的重要性。 所謂「宗教精神」是指,能從虛無中賦予勇氣,能從絕望中創造希望的精神力量;以及如何從自他的生命與宇宙萬物當中去尋找這股力量的精神。 不論遇到任何苦難或挫折,也能堅信自己是擁有足以克服這些困難的能力,秉持這種信念去行動與創造新價值的精神,就是宗教精神。 一切的宗教都是源自人所擁有的這種宗教精神,而這股宗教精神亦可謂宗教的原點與泉源。 大聖人認為,末法時代的人們總是喜歡執著無常之物,容易被貪瞋癡愚弄,經常因為不信與憎恨而造成分裂。而宗教也是,忘卻原點的宗教精神,游離人間,執著已呈僵硬、形式化、被細分化的教義,可謂爭端不息的時代(鬥諍言訟,白法隱沒)。 故此,大聖人認為,如果不讓根源的宗教精神復甦,是無法救濟人類與拯救時代。 所以大聖人才會試圖探求得以實際開顯人類生命佛界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最後才在「文底」尋獲真意。 正因如此,大聖人才能確實掌握人類生命的永恒性,並且確立文底之一念三千,以作為人是可以在現實行動中散發不朽光輝的事行之一念三千。 誠如御文譴責俱舍宗、成實宗、律宗、法相宗、三論宗等諸宗,說是「連一念三千這個名詞也不知道」,以及華嚴宗和真言宗兩宗是「偷盜此法門作為自宗教義的骨幹」。 所以「偷盜一念三千」,就剛才論述的文義意而言,也就是指,即使盜文,佯裝同義,但仍然無法及其意。 從這種有關一念三千的亂象顯示,當時一些固有的宗派,皆已忘卻宗教精神。 想要從人的內面尋找永恒且絕對的因素,以及欲讓人類生命生輝的情操,這也就是宗教精神。 大聖人所主張的文底佛法就是基於這種宗教精神。 戶田先生曾說:「如果全人類都能顯現佛的境界,也就是都能顯現最高的人格價值,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戰爭或飢餓。也不會再有疾病和貧困。所以說,要讓全人類皆成佛,要讓全人類的人格發揮最高價值,這就是行『如來事』之意」(注15)。 遵照戶田先生這句指導,學會一直都是與大聖人直結,不遺餘力地發揮宗教精神,把「民眾佛法」、「人本主義的宗教」推廣到世界。 末法流布之大法 大聖人在這段御文結尾闡述,龍樹和天親雖知「一念三千法門」,但尚未摘取說出,只有天台智者大師心知。 可見此處所謂「龍樹和天親雖知」,是基於內鑒冷然(注16)的原理。也就是說,繼承釋尊滅後的正法系譜的龍樹、天親,也早已知曉此法華經極理。 例如龍樹曾讚嘆法華經道出被他經視為不能成佛的二乘成佛,這種「變毒為藥」的力量,更闡述法華經才是真正的秘法,這是他經所沒有的力量。 這也是意指,龍樹已知法華經擁有能讓九界生命湧現佛界,此凡夫成佛的極理。 然而就如「雖知可是尚未拾取說出」(御書206頁)所言,因為「時」未到,所以龍樹和天親無法在世人面前提示一念三千法門。 所以說,從「唯我天台智者大師識存於心」(同頁)此文可知,唯有像法時代的天台大師曾篤行過一念三千的觀念觀法。 可是天台大師的一念三千,實質上只是停留在自行階段,並沒有廣為弘揚自他皆能成佛的凡夫成佛之法。 針對一念三千法門,大聖人會在御文中提到正法、像法的正師們「雖知卻未道出」、「內懷於心」,其本意是為了暗示日蓮大聖人才是「於末法弘揚者」。大聖人於本抄後半闡述了其作為法華經行者的弘教事蹟。 文底的一念三千是謂「事行」之法。「法」不是本來就「有」,而是應予「弘揚」。「法」要透過弘揚,才能照耀萬人內在的佛性,讓沐浴者生輝,如此才能發揮法的價值。換句話說,若不創造法的價值,也就無法產生法的存在意義。 基於此意,是誰、在何時弘通「一念三千法門」?尤其是「文底的一念三千」。如果去除這個主題在論述文底之法,那也只不過如同紙上談兵。 於末法弘揚真正一念三千法門的人,才是擁有末法主師親三德的人,這位教主無疑是日蓮大聖人。為了闡明此事,大聖人才會道出這段文底秘沉的御文。 (待續) 御書視窗 執筆當時的環境 「開目抄」是在惡劣環境下所撰寫的御書。 「北國之習,冬日之風殊烈而雪深,衣薄、食不足……現身經餓鬼道,墮寒地獄」(御書1093頁),從此文可窺見日蓮大聖人當時所身受的飢寒交迫之苦。 在此想拜讀大聖人在描寫自己處境的諸御書。 三昧堂是一間簡陋的建築物。沒有半張草席或榻榻米,佛堂裡也沒安置半尊佛像,如同廢屋。大聖人就是在這種地方,以獸皮墊地,披蓑戴笠,縮寒度日。 此屋隔間不整,四壁荒廢。寒風颼颼吹進屋內,逢雨便漏,和身在屋外沒有兩樣。一下起雪,屋內便會積雪。 原本是丟棄屍體的地方,所以四周無人經過,白天聽得到的盡是風聲。一到夜晚,雪、雹、雷聲不絕。晨起,屋外一片銀白世界。抵達此堂之後的兩個月間,寒風直吹,即使有遇到沒下霜雪的日子,也未見「日光」。 為遏阻他人探訪大聖人,官吏不問晝夜嚴陣以待。所以阿佛房經常趁深夜,背著收藏供養物品的「櫃子」,偷偷探訪大聖人,此事流傳後世。 即使身陷這種處境,大聖人也毫不退卻地為了民眾與後世人類,撰寫這篇「開目抄」。 (待續) 註解 注1.【三重秘傳】:一念三千法門被分為三重秘傳。所謂三重是指法華經?門、本門壽量品、壽量品文底三個階段。 注2.【「三千」此法數】:由十如是、十界互具與三世間所構成的「三千」之數,可分為十界,十種生命本身的境界變化樣相(十法界)。十界互具,十界之中又互具十界(百法界)。十如是,十界的身心活動中具有十種層面(百界千如)。千如是又各具三世間,故成三千世間。 注3.「打破爾前?門十界因果,說顯本門十界因果,是即本因本果之法門也。九界亦具於無始之佛界,佛界亦備於無始之九界,是乃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御書215頁)。 注4.【九界即佛界,佛界即九界】:不但成佛之因的九界生命具有佛界,連成佛之果的佛界生命亦具有九界。 注5.【煩惱、業、苦】:「煩惱」是指因貪欲、瞋恚、愚癡等所產生的煩惱。「業」是指因煩惱所產生的善惡身口意行為。「苦」是指因煩惱和業所招致的三界六道之苦的果報。 注6.【六根清淨】: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感官器官。意指這些器官能夠不受煩惱的影響,正常而且清淨不受污染地發揮多種優異機能。 注7.【元品無明】:生命根源的無知。意指無法相信闡明究極之真實的妙法此根本的迷惑。 注8.【文、義、意】:「文」是指經文等的文面。「義」是指教義、道理。「意」是指原意、主旨、意圖。 注9.【開近顯遠】:意指開啟近成(始成正覺),顯現遠成(久遠實成)。 注10.【方便現涅槃】:佛為了拯救眾生,而特意透過圓寂,以便於喚起眾生追求佛與法的道心。 注11.【「我本行菩薩道」】: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16之文(法華經511頁)。本文闡示,釋尊早已於久遠的過去,便為了成就常住不滅的佛之生命而修行。 注12.【本果】:本地的佛果。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16曾明示釋尊其久遠實成之境地。然而若照經文所述,則很容易令人把釋尊想成色相莊嚴。 注13.【本因】:釋尊於久遠之昔所修行的成佛之因。成就佛道所應具備的根本修行。 注14.「所謂『宗教精神』是指能從虛無創造為未來,以及能從絕望創造希望的精神力量。從冷笑主義者身上是找不到能孕育價值的精神。(中略)反觀,哲學與『宗教精神』卻能照亮人心」(特拉尼安(Majid Tehranian)對談集《二十一世紀的選擇》潮出版社)。 「總而言之,所謂『宗教的因素』是指一種力量,它鼓勵人們希求善的、有價值的東西。『宗教的因素』,幫助能自助的人」(「二十一世紀文明與大乘佛教」1993年於哈佛大學演講)等。 注15.摘自(1946年7月,『戶田城聖全集』第一卷)卷頭言,「應行如來事」。 注16.【內鑒冷然】:內心已明確悟得之意。『摩訶止觀』卷五有道:「天親龍樹內鑒冷然,外適時宜」。 |
2004年11月19日 星期五
開目抄講義 第3回:文底──拯救人類的凡夫成佛大法
開目抄講義 第3回:文底──拯救人類的凡夫成佛大法